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2月10日 星期五

    学习贯彻六中全会精神·访谈系列⑨

    生产精品最实在

    ——访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潘凯雄

    作者: 《光明日报》( 2012年02月10日 09版)

        记者十七届六中全会对今后的文化建设进行了部署和规划,其中哪一点让您感触深刻?

        潘凯雄:六中全会将文化建设置于党和国家重要的战略地位来布局谋篇,为我们广大出版工作者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的重要机遇。全会指出的“创作生产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是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标志”,是对我们出版工作者提出的具体任务和要求。的确,没有这样一批优秀作品作支撑,所谓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就是一句空话。对出版工作者来说,坚持精品出版是最实在的。

        记者在您看来,“精品出版”的标准是什么?

        潘凯雄:坚持“精品出版”,首先要有自己的文化追求,要以传播正确的知识、积极的人生观、健康的价值观为内容追求,以精美的语言表达、典雅大方的装帧设计为形式追求,不跟风,不媚俗,不哗众取宠,不粗制滥造,更不以恶意炒作来增加卖点。

        但是,社会对阅读的需求必然是多样化和分层次的,精品也并非就是单一的指向,在不同层次的读物中,都应该有自己的精品。这就要求我们要注意细分市场,以满足不同层次的读者需求。

        记者人民文学出版社作为一家拥有60年历史的老社,出版过很多精品,之前的哪些经验在今后的工作中仍然值得继承?同时还需要实现什么转变以获得更大的发展?

        潘凯雄:在建社伊始,我们的第一任社长兼总编辑冯雪峰同志就明确为我们制定了“古今中外、提高为主”的办社方针和出版理念。这前四个字是要求我们开阔视野、目光四射,而后四个字则是在强调坚守出版的品质。60年来,循着这一思路,我们出版了一大批优秀的图书,形成了自己良好的传统。这样的办社方针和出版理念以及由此形成的优良传统还有进一步发扬光大的必要。

        现在的问题是,在激烈的出版市场竞争中,我们究竟应该如何将传统优势转化为现实优势、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并以此来争取更多的市场份额?要实现这两种转变,对一家拥有60年历史的老社来说,就确有一个如何开拓创新思维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让优质文化通过正常的市场传播而产生更大的价值。

        记者能不能请您结合刚才提到的“开拓创新思维”的思路,具体谈谈在这方面的想法。

        潘凯雄:开拓创新思维,目前考虑应从三个方面着手,即:内容创新、形式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

        内容的创新,重在持之以恒地狠抓原创新品,有创意地开发新的产品线,丰富出版物的结构,拓宽新的市场空间。近期而言,就是要围绕“三贴近”原则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设计和组织一批能发挥潜移默化作用的出版物。

        形态的创新,就是要研究市场,研究读者,捕捉大众阅读口味的细微变化,从选题结构到装帧设计,始终要有新意,老旧的形式则容易和当代读者拉开距离。在明年的选题安排中,我们就计划在古今中外四大板块中精选出若干绝对的经典,并选择其最好的版本,用精致大方特别的形态推出;同时还在社会上发起“识别版本读经典”的大众阅读活动,争取以良币驱逐劣币。

        关于体制机制的创新,我们正着手实施如下三方面尝试:一是实施“骨干编辑创新计划”,即以骨干编辑为龙头组建工作室,采取单位与个人共同投资、独立核算、盈亏共担的机制来培育和发现人才,探索新的经营模式;二是通过产业链的延伸来扩大经营规模,近期着手的是由文学出版向影视业的延伸、由单一纸媒向全媒体的扩散,最大限度地扩张优质内容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三是合理布局,设立若干分支机构进行市场扩张,最大限度地发挥和利用区域资源优势和市场优势,使现有品牌产生辐射效应。(本报记者 吴 娜)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