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2月09日 星期四

    消费观察

    想消费 有消费 能消费

    作者:胡 昱 《光明日报》( 2012年02月09日 16版)
    农民在翻阅“流动农家书屋”的图书。/CFP

        十七届六中全会要求扩大文化消费,增加农村文化服务总量,提供个性化、分众化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培育新的文化消费增长点。文化为民族的血脉,是农民的精神家园,激活农村文化消费,将显著提高亿万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大幅度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建设新农村提供强大的动力。据联合国《国民经济核算年鉴》显示,在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左右的中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文化消费比重占居民消费总量的7.6%。我国在2009年人均GDP就达到5000美元以上,但我国农村文化消费在居民消费支出中所占比重尚不足3%,因此,我国农村文化消费水平有很大提升空间,农村文化消费将进入战略机遇期,在分析我国农村文化消费人口结构、区域、习惯、特征等基础上,可从“想”、“有”、“能”三个方面去激活农村文化消费潜力。

        激活农村居民“想消费文化”的热情。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农村居民特别是有进城打工经历和年轻一代农民的消费观念和方式,由物质层面消费更多地进入精神文化层面消费,且能通过网络、手机等现代化手段消费。但目前,占农村人口50%以上的中老年群体受千百年来自然经济环境、传统消费观念影响,克勤克俭,仍是重生产资料和必要生活资料的支出,轻文化精神消费产品的支出,文化消费对他们是附属消费。激活农村消费,必须能够使中国农村老年群体有想消费的热情。将激活文化消费的重点对象选择在中老年群体上,关键是更多地提供中老年农村居民喜闻乐见的地域文化、传统文化、民俗文化产品。同时,实用性科技知识学习成为农民文化消费的新潮流,农民最欢迎的是农业科技类文化,乐中求知,娱中求技,发家致富,结合中老年农村居民这些理性化、务实型消费的文化习惯,我们各级政府和三农服务组织,可以采用“赠送科技促进文化消费”的办法,举办更多的文化科技培训班、养殖种植培训班,亦可以借助通讯和网络科技的普及,组织企业在手机“农信通”、网络“农家乐”、农业机构的“新农村网络工程”等服务中,将气象、种植、养殖、流通等生产服务寓于丰富文化形式之中,创造更多的文化服务与消费新载体。

        激活农村居民“有文化消费”的供给。目前,农村文化消费方式较为单调,据调查,在我国部分农村地区,近57%的农民从不参加文体活动,68%的农户从不订阅报刊杂志,43%的农民没有看报、读书的习惯,看电视成为农民的最主要的消遣方式,难以满足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文化程度、不同民俗区域的农村居民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造成这种情况的很大原因是文化消费途径不多,可供消费的文化产品选择太少,因此,需要不断挖掘文化消费新的增长点,拓宽农村文化消费市场空间。目前,国家对农村文化市场、文化产业不可能全部包办,全部包办对于激活农村文化消费绝无益处,应当采取政府资源和社会资源优化配置,更多要通过增加文化产品供给的市场手段,启动消费,可实行三种方式:一是政府直接提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如直接投资建设县乡文化馆、广播电视站、综合文化站等。二是政府对公共文化服务给予补偿,政府不再设置某些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但对于为农村居民提供了公共文化服务的一些文化主体给予资金补贴。三是政府对于某些满足农村居民基本文化需求的公共服务,全额购买,免费提供,研究农村电影放映工程、送科技文化下乡活动经验作法,不断挖掘农村文化消费新的增长点,拓宽农村文化消费渠道。

        激活农村居民“能消费文化”的潜力。目前,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区域的农村居民,文化消费水平差距很大。京沪广等发达城市周边的农村已经开始推进互联网、通讯网、电视网等多网融合,城乡文化鸿沟正在填平之中。再据国家统计局数字显示,我国西部和老少边穷等欠发达地区,一部分农村居民消费水平还在贫困标准线以下,文化消费层次很低,有的甚至谈不上有文化消费能力。要解决区域之间农民文化消费能力不平衡的问题,一方面应尽快健全欠发达地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解除文化消费的后顾之忧;中央、省应设立欠发达地区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并保证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用于文化服务网络建设;也可制定支持欠发达地区农村文化消费的政策,减免区域内农村文化用品的税费。另一方面,要使经营性文化活动成为欠发达地区农民致富、提高文化消费能力的重要一环,支持民间文艺、传统工艺产业发展,使广大农民成为乡土文化产品的制造者、参与者和消费者。国家亦可支持农村,优化文化产业和文化消费的环境,如,结合欠发达地区现存更多的红色旅游资源优势,扶持发展红色文化旅游产业,增加当地农村居民收入,增强文化消费的能力。

        (作者单位:青岛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