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陕西省华阴市五方乡大城村村医张俊锋家,记者发现村民们离开时,经常会说一句:“记下账吧!”这个时候,张俊锋就摸出一个卷了角、破了皮儿的数学作业本,在上面写写画画——这就是张俊锋的账本。
今天正月初二,乡亲们都忙着走亲戚,张俊锋终于闲了点儿,他摸出那个数学作业本,和妻子卢花英凑在炉火旁,一边翻看、一边絮叨:“稳石叔欠了462块钱,他治疗还没结束,就先不说了!增战哥还欠着681块钱……”
张俊锋告诉记者,村民们看病,大多先赊欠着,积攒到年底一起结算。“像杨城村的王锁民,腊月二十八那天,他儿子来把欠的1159块钱结清了!”
见记者对这账本感兴趣,张俊锋将自己从2005年到现在积攒的7个账本全拿出来,“一年过去,我会翻一翻这些账本,从中能看出大城村村民这几年医疗保健观念的改变。最起码,他们舍得给自己看病了。”张俊锋指着账本说。
“你看,2005年和2006年,这两个账本每年赊欠的总数在7000元—8000元之间,你再看2011年这本,从去年12月20日到今年1月20日,这一个月记的赊欠款是16000多元,也就是说村里4000多村民,这一个月用在医疗保健上的钱比‘新农合’实行之前一年的花费还要多。”张俊锋说。
虽然花在村卫生室的钱多了,但村民的负担并没有增加太多。“2012年,华阴市村民参合的封顶线是每人每年60元,家庭之内能共享,封顶线之内的报销比例达到70%,大大减轻了村民们在感冒、头疼、拉肚子这些小病上的花费!”张俊锋说。
除了减轻村民的负担,“新农合”的报销制度也缓解了张俊锋流动资金的紧张,“以前乡亲们一欠就是一年,这些钱只能由我先垫着,乡里乡亲的,也不好意思要。现在每个月我可以去乡卫生中心报销。”张俊锋说,去年12月到今年1月,虽然村民的赊欠款是16000多元,但是“新农合”的补偿就有11900多元。“现在我垫付的钱比以前多了,但一个多月就能从‘新农合’补偿拿回一部分资金,资金回流快了一些。”张俊锋说。
(本报陕西华阴1月24日电 本报记者 詹 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