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坚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这也是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基础所在,其寓意深远、内涵丰富,涵盖了社会主义伦理、道德、法律、文化、教育、体育、艺术等方方面面,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建设。而文学在这一进程中同样肩负着神圣的责任与使命。
应当说,辛亥百年以来,尤其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文学发挥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力。它成为时代的号角,呼唤、鼓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摆脱封建枷锁、投身革命,追随理想、奔向未来,甚至流血牺牲。一部作品、一个形象乃至一句文学名言,可以成为社会尺度。所以,在革命时期,文学的代名词是笔杆子,而笔杆子和枪杆子,成为革命胜利不可或缺的两个支柱。
进入和平建设时期,随着工作重心的转移,文学的革命作用渐趋淡出。它的责任和使命成为记录和追忆革命历史,忠实反映现实。当然,在“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学说支撑下,文学一度成为阶级斗争的风向标。应当说,这是背离文学发展自身规律的惨痛教训。甚至,曾经一度,文学变为一片荒漠,失去立身之本,遑论实现肩负的责任与使命。这也是十年“文革”时期一段真实的历史。
随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新时期以来的文学重新肩负起责任与使命,对“四人帮”倒行逆施的揭露,对极左路线的批判,对解放思想,都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改革开放,我国文学创作异彩纷呈,各种流派、各种艺术手法纷纷涌入并被广泛吸纳,丰富了我们的文学画廊。但是,随着时代的前进、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传播手段的丰富,文化生活出现了多重选择的趋向,人们的关注点不再是唯一的以纸介为载体的文学。于是,出现了文学“被边缘化”的错觉与诉求,一种懈怠与推责似乎弥漫开来,由此试图贬低与放弃文学的崇高历史责任与使命。直至衍生出上世纪90年代风靡一时的“消解主流意识形态”、“颠覆传统文化”的主张,使得受众一度几近陷于迷茫。
其实,文学“被边缘化”是一个伪命题。因为,在正常的社会形态下,文学从来都不是社会的中心,所以并不存在“被边缘化”的问题。文学展现了千百年来人类最美好的情感、思绪、理想、追求、生活细节、社会画面、民情风俗、文化记忆、英雄气概,还有挥之不去的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和韵律。这一切滋润着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心田,陶冶其情操,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追求人生理想,坚定其信念,献身崇高的境界追求。而所谓的“消解”和“颠覆”,也与曾经出现的经济泡沫一样,虚胀到极致,灿烂地开始走向消退和幻灭。
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经济的强势发展,使我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面对世界开始具有了话语权。此时,我们强烈意识到,文化软实力的同等重要。我们积淀的五千年文明,形成了独有的文化传统,无疑将成为建设文化强国厚重的内涵。但是,文化强国需要的不仅仅是传统,更是在传统基础上的文化原创力和创新精神。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正是这一时代的需要。
概而言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现,终归是要体现在人的精神风貌和行为上,每一个社会成员不仅要有文化自觉意识和文化自信,而且要有坚定的理想,清晰的人生目标,博大的胸怀,丰富的内心世界,尊重自己尊重他人,热爱和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同时充满一种创新精神,勤奋敬业,不事铺张,具有一种沉郁而全新的美德。这一切,要靠全社会之力共同塑造,其中,文学的作用将是独具的。即便是步入信息时代的文学,依然应当秉承人类历史千百年来淘选的美学原则:“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这一点具有普世价值,文学以形象的力量、以润物无声的潜移默化作用,寓教于乐,其艺术感染力能打动所有接触过它的读者。
所以,六中全会对作家、艺术家提出“以充沛的激情,生动的笔触,优美的旋律,感人的形象,创作生产出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文艺作品”。这也是在新世纪新阶段,在新的时代面前,文学所应当承担的责任和使命。我以为,应当以最优美的中文,写最美好的中国人形象,为全世界热爱中文的读者服务。
(作者为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作家》杂志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