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1月07日 星期六

    名家风采

    “剧坛诗人”王仁杰

    苏丽萍 《 光明日报 》( 2012年01月07日   09 版)

        在戏剧界,剧作家王仁杰是个鼎鼎大名的人物,他创作的《节妇吟》、《董生与李氏》、《皂隶与女贼》、《陈仲子》、《琵琶行》等20多部剧作,先后多次获国家级大奖,部分剧作还被选为台湾高校中文系的教材。近日中国戏曲学会、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福建省文联与泉州市人民政府共同在京主办了“王仁杰剧作学术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们对王仁杰的剧作给予了高度的评价,称他是位有着文人气质和悲悯情怀的“剧坛诗人”。而生性幽默的他,却笑称自己是个“四小”剧作家。

        一“小”——小地方。生于泉州的王仁杰,一直呆在这东南一隅。二“小”——守着一个小剧种:梨园戏。王仁杰的很多作品都是为梨园戏写的。三“小”——写的都是小人物。四“小”——小心眼儿,即生怕梨园戏会消亡。他自己总结的这“四小”,让与会者忍俊不禁。但细细品味这“四小”,尤其是细细研读他的作品,却从中体味出不凡与大气,不禁令人肃然起敬。

        梨园戏是比昆曲还要古老的剧种,至今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因保存有宋元明南戏的很多剧目、音乐及表演形态,也被称为“活化石”,它的唱词其实就是优美的诗歌。上世纪50年代,酷爱文学的王仁杰一下子被它迷住了,并把这种喜爱升级为痴,开始为梨园戏写戏。

        王仁杰写的都是历史剧,但他从未写过帝王将相,他笔下都是小人物,而且女主角多是寡妇,于是有人戏称他有“寡妇情结”。王仁杰新近出版的剧作集《三畏斋剧稿》,收入了他最具代表性的6部剧作。这6部剧作都涉及女性的命运,都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不同层次表现了女主人公不同形态的命运悲剧。《皂隶与女贼》中伶俐机智的女贼,《陈仲子》中夫唱妇随的陈仲子妻,《琵琶行》中沦落江湖的倩娘,《枫林晚》里一再压抑自己感情的贺望兰,《董生与李氏》中遭际坎坷的李氏,《节妇吟》中“苦节”20年命运曲折悲惨的颜氏,剧作表现她们在传统男权思想影响下无以申诉的压抑和不可遏止的叛逆,也展现出她们内心挣扎后的自我超越和人格完善,处处体现出人性追问和人文关怀。王仁杰剧中散发的浓郁文人气质,以及他对传统道德的强调和张扬,在今天极具反思和借鉴作用。 

        王仁杰的另一大特点是对传统文化和古典戏曲始终心存敬意。改编《牡丹亭》、《琵琶行》等名著,他遵从原著,非常谨慎地剪裁。王仁杰剧作有着对诗意特征古典风格的鲜明追求。他的剧作不仅戏曲结构、人物设置、情节安排、语言运用本身都保持了中国传统戏曲的规范和传统,而且还为舞台表演体现戏曲艺术的特有审美风范留足了空间。中国传统戏曲是写意的艺术,王仁杰纯熟地得其神采。比如他的《节妇吟》、《董生与李氏》等,尤其是《董生与李氏》,改编自作家尤凤伟的现代农村题材小说《乌鸦》,他“变今为古”地创造成的这部梨园经典受到了广泛的欢迎。观众并不能从中确切感觉故事发生的朝代和环境,但作者营造的具体戏剧情境和社会氛围,又是那么使人感同身受,人物命运的演进又是那么牵动人心。有人说,表面上,观众看到的是王仁杰对传统的强烈叛逆精神和嘲笑态度,但其背后,在更深的层面,却是他对民族传统文化有着深深的敬畏之情,他的作品体现了对传统敬畏之后的超越。

        写戏至今,王仁杰以他对传统的无比热爱,以他坚守戏曲传统的不变应对万变,抵制住了种种发生在戏曲身上的时髦变化和来自金钱、利益的诱惑。这个“戏痴”固执地认为,“人一辈子只能做一件事”,所以不去写电视剧,多年来一直用他的毛笔、宣纸,用小楷一字一句地描画心中的传统戏,不求功利,有喜欢的题材才铺纸研墨。他说:“用小楷写很累,这样就会惜墨如金,不会写得很啰嗦。我不是想成为书法家,我自己用宣纸印稿纸,甚至写繁体字,我觉得写表现古人的唱词,用这种方式更能深入体会其中的意境。”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