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地人印象中, 徐州人长期尚武,实际上,徐州对文化的追求从未停歇。尤其是近几年,徐州花大气力为市民建设文化设施、举办文化活动普惠于民,让这座古老的文化之城容光焕发,展现出勃勃生机。
融通古今,串起一颗颗散落的“文化珍珠”
2011年9月30日,对徐州市民来说是个难忘的日子,72年未露真容的“老东门”钟鼓楼,经修葺一新后向社会开放,众多市民赶来一窥究竟。
5000多年的文明史和2700多年的建城史,为徐州留下了大量文化遗产和名胜古迹。遗憾的是,徐州不少承载着城市记忆的文物及老旧建筑都呈现出散落的布局。其中被列为文物的像“大熊猫”一样被保护起来,虽然“安全”了,却与现代文明始终隔着一堵墙。
如今,徐州正让更多的“文化载体”焕发新活力,唤起市民的“徐州文化记忆”。2011年年初,徐州市历史文化片区建设正式启动,规划在两平方公里内,形成由老牌楼、文庙、钟鼓楼、李可染故居等16个文化景点串起的老建筑群,从而将北魏、明清、民国等时期的政治、经济、民俗、建筑以及宗教等有机融合。而这些片区,往往都在市中心繁华地段。据徐州市规划部门不完全统计,单是老东门、彭城一号、中华老字号、创意68等4处在老城核心区的项目,就占地约135亩,如果比照中心商圈用地亩均800多万元的出让价格,出让金至少10亿元以上。
“文化是城市的魂,是城市发展的内动力,徐州不仅保护文物,更要探索有效途径,把文化融入城市建设,让历史文脉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在回答徐州何以对文化投入如此不遗余力时,徐州市文广新局局长单兴强解释说。
正是抱着这样的决心,徐州不断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把文物保护和利用两篇文章结合,将这些散落的珍珠一颗颗串起来,把文明碎片拼接成了一幅幅珍贵的“城市文化图”。
产业驱动,像支持工业区一样支持文化集聚区建设
如何握紧拳头推进文化产业化,徐州开始思索并付诸努力。
近年来,徐州陆续建成了一大批具有文化内涵的功能设施,形成了文化旅游、演艺娱乐、动漫制作等独具特色的文化业态和产业优势。仅短短两年时间内,拥有了百吉堂、皮克斯等42家动漫制作公司。
2011年上半年,徐州第一部长达104集的原创动画、拥有100%自主知识产权、被国家广电总局评为优秀国产动画片的《百吉学堂》在央视播出后,引起良好反响。《百吉学堂》出品公司董事长何春美表示,目前已有多个国家表示购买版权的意向,企业对盈利前景很看好。
在2011徐州(无锡)动漫及创意文化产业专题招商会上,共有49.1亿元的6个文化产业项目成功签约,签约企业大多来自上海、南京等长三角城市。
以文化再造为契机,徐州正逐渐推动整个城市的转型升级。截至目前,徐州在建或建成文化产业园区及文化产业示范基地36家,拥有3个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6个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在此基础上,徐州文化发展成绩斐然。据了解,2010年徐州文化产业增加值100多亿元。2011年上半年,文化出口创汇3800万美元。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使徐州市市委书记曹新平对文化产业给予了更高的期望:“文化是徐州的特色与招牌,我们要真正下力气,抓住文化产业创新创业人才与文化产业载体建设,让文化成为城市发展的引擎,努力把徐州建成全国知名的现代文化产业重镇。”
以文“化”人,让文化资源成为群众的“精神福利”
在徐州市市长张敬华看来,一个城市的文明不仅表现在经济指标上,更体现在市民素养上。用艺术浸润市民心灵,是文化的魅力所在。
2007年,李可染先生诞辰一百周年之际,面积近3000平方米的李可染艺术馆新馆落成并免费向徐州市民开放。徐州户部山状元街上闻名全国的民间书院——彭城书院6年来为市民免费开讲座,组织市民远足游历、诗歌吟诵等文化活动,从未间断。
这几天,徐州音乐厅总经理杨百祥带着几位员工四处张贴海报。“新年21场演出将拉开帷幕,上海交响乐团、维也纳管弦乐团、俄罗斯爱乐交响乐团等世界顶级演出团队将加盟。”
但阳春白雪的音乐会,票价是否让市民遥不可及?杨百祥向记者介绍,每场演出都有30元到60元不等的惠民票价。“我们有这个底气,音乐厅全年运营成本的一半是由政府财政补贴的。”杨百祥兴奋地说。
在文化与城市的逐渐融合中,徐州这座古城越发滋润起来。
“十二五”期间, 徐州将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政府每年下拨40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文化事业的发展。到2015年,徐州将实现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1200平方米,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覆盖率达90%以上。文化,正在重塑徐州城市的“软实力”;徐州,正在成为一个崛起的文化之城。
(本报记者 郑晋鸣 本报通讯员 陆金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