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8日晚上7时,杭州师范大学后勤集团“新杭州人文化家园”里,50位“舞者”在舞蹈厅里排练即将在全校元旦晚会上演出的节目《中华全家福》,而在7点钟之前,她们还是餐厅的洗碗工、公寓楼的管理员、教学楼的保洁员。
截至去年底,由杭州市总工会组织建设的81个“新杭州人文化家园”在杭城每个角落破土而出,今年新创建的50个也含苞待放。这一文化载体充分挖掘和借助企事业单位、街道(乡镇)和社区(村)等现有场地、设施和师资力量,融职工书屋、职工学校、职工俱乐部于一体,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了一个休闲娱乐、学习充电的理想阵地,并形成企业单建封闭、企业单建开放、政府主导共享、工会主导共享和重点项目工地临建五种建园模式。
杭州现有外来务工人员280万,主要分布在城建、建筑、餐饮、加工制造等劳动密集型行业。2008年4月,杭州市总工会主席陈永良在一个地处杭州北郊、地段偏僻的工业园区调研发现,该区有服装生产企业39家、外来务工人员5000余名,除了周边两家收费网吧外,近千间民工宿舍周围没有其他休闲娱乐设施。于是第一座“新杭州人文化家园”便在这5000多“新杭州人”中诞生。
在高校及文化事业单位里,有这样一批外来务工者,他们的工作环境聚集了最高端的文化设施和文化资源,但他们却成了这些“看起来很美”的文化设施和资源面前的局外人。自从有了“新杭州人文化家园”,6年前从湖南老家来到杭州师范大学做公寓管理员的50岁的熊莲英,也跟学生一样有了自己活动的台球桌、图书室和舞蹈厅。
杭州市总工会副主席翁正营说,杭州市已把进一步加强“新杭州人文化家园”建设列入了“十二五”规划,到“十二五”期末,杭州将在目前的基础上,再发展200余家。(本报特约记者 鲍丰彩 本报记者 叶 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