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12月30日 星期五

    走转改·社会反响7

    走基层是一种回归

    ——“走转改”记者对话高校学子

    作者: 《光明日报》( 2011年12月30日 04版)

        本报北京12月29日电(记者李玉兰)“你新一年的愿望是什么?一个23岁的青年,他的愿望是找到一个女朋友,然后带她去非洲草原,看狮子。这个愿望会让你联想到农民工吗?恐怕大多数人不会觉得这个愿望和农民工有什么关系。然而这确实是一个农民工2012年的愿望。”何盈的一席话让高校学子静静倾听。

        12月29日下午,中央电视台走基层记者代表何盈、张萍和彭祖在中国人民大学明德楼和高校学子就“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采访经验进行座谈。教育部思政司副司长王光彦、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马俊杰,以及来自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等在京高校的部分学子参加座谈会。

        何盈讲述了她随同农民工一起回家的经历,这位23岁青年的新年愿望让她十分感慨,一些新闻报道有意无意地为一些群体贴上了标签,仿佛不同群体就是不同世界的人。走近细看,深入了解,原来他们和我们一样,有梦想,有郁闷,也有努力,有追求。“做记者的要用心体会。走基层要带着感情去走,带着情怀去走。我们可以通过报道为他们摘掉标签。”何盈说。

        何盈在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皮里村进行过一次采访,往返400公里,跟乡干部一起接42名孩子上学,路就在绝壁上,只能容下一只脚,下面就是滔滔的江水和裸露的岩石。采访完后,她的同事一个80后男孩哭了,因为皮里村的孩子们太不容易了。

        看了介绍视频,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专业的小黄说:“这样的采访真是挺不容易的,那么艰难的路,恐怕很多人都做不到,让人佩服。”

        “皮里村出来之后,我就给自己立下了一个目标,我想做一个裤腿上永远沾着泥巴的记者,因为我觉得一个合格的记者应该就是这样,而且一个裤腿上永远沾着泥巴的记者是幸福的。”何盈说。

        张萍最近的一次走基层采访是在儿童医院蹲点,她在儿童医院连续跟拍了二十几个孩子的求医过程,一天深夜在走廊上看见一个趴在妈妈肩上的孩子,正蔫蔫地望着她。后来,他们通过这个孩子的看病经历,向公众展示了挂号难、看病难、住院难,拿到交费单更困难的现状,也真实反映出医疗资源匮乏等医改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一个节目做了两个多月。

        一位观众看了张萍的报道后说,如果“走转改”能让记者做出更多这样的好新闻,那么它注定不是个走形式的活动。

        “这位网友留给我的印象很深,我们是走走、转转、改改就结束了,还是动真格,真正用心走、用情转、用功改?我相信,‘走转改’和医改一样,经历一段时间的试点,最终一定会推广开来。”张萍说。

        80后彭祖在年龄上比在座的学子们大不了多少,一年前还是个娱乐节目主持人的他在“走转改”活动中沿着我国边境线走了两万多公里,采访了生活在边境的3000多位各民族的普通人。这次采访经历给彭祖留下了深刻印象,也让他成熟了许多。

        “走基层,对每一个人的职业生涯都会留下最深刻的印象。”何盈说。听过何盈一次关于“走转改”实践的报告后,我国著名新闻人邵华泽写信给她说:“立大志向,下大工夫,用心去走,一直走下去。”

        何盈说:“‘走转改’是一种回归,是思维方式的改变。不是一场运动,甚至也不是一种创新,像蹲点这种方式,很多新闻工作者前辈就是这样工作的。如果每个记者能在内心完成这样一种洗礼,真正懂得了我们该如何去做记者,带着情怀和思考去做记者,不管屏幕上有没有打上‘走基层’的标识,我们所做的其实都是已经带了走基层烙印的报道。”

        学子们与记者进行了热烈的交流问答。他们普遍反映,今天的座谈真实动人,令他们对中国国情有了新的认识,意识到新闻从业者必须多报道普通百姓的心声;不光报道问题,还要促进问题解决,把握报道平衡。一位来自传媒大学的老师称座谈会对自己工作有很大促进,她在课堂上将格外强调树立“理论不能脱离实际国情”的价值观。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