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12月22日 星期四

    中医药亟须回归道地

    作者:高 亭 《光明日报》( 2011年12月22日 10版)
    制胶
    取水
    点火
    擦胶

        编者按

        “岷当归、浙贝母、广木香、东阿阿胶”……这些带着产地标识的道地药材,现在已经很难在临床中医师开出的药方中见到。即使是医师标注了产地标识,药房中也很难抓到这些道地药材了。在日前召开的2011中国冬至阿胶文化节上,多位专家指出,中医药亟须回归道地。

        道地即正宗,道地药材是中医辨别优质中药材独具特色的标准,也是我国中药行业一个约定俗成的中药质量概念。然而近年来,随着众多药企对利润的追逐,使得道地正逐渐成为稀有品种。

        Ⅰ道地是中医药的精髓

        “道地药材在中药中的经济价值最高,”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黄璐琦指出,特定地域、品质的优良和确切的疗效,使道地药材成为中医药的精髓。

        “中医药文化历来讲求的就是道地,这是它的灵魂,但走到今天,有些企业在利润的刺激下,却将灵魂丢掉了,于是有了用皮革下脚料做成的阿胶,有了含铅血燕,有了药渣人参。”南京中医药大学副校长蔡宝昌深感痛心,他说:“当行业失去了立足之基,又何谈发展!”

        “道地药材已经不是一个纯粹的自然科学概念,除了具有自然科学的属性,还同时具有文化属性和经济属性。”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东阿阿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秦玉峰认为,从本质来说,道地药材是品质的概念,而中药品质控制和评价是制约中医药现代化发展的关键科学问题之一。无论是从传承弘扬中医药精华的角度,还是从中医药的发展而言,都是不得不让中医药重归道地,而这,我们愿意先从阿胶行业开始。

        Ⅱ两大瓶颈制约发展

        据了解,历史上道地药材有名有实有记录,但道地性形成机理却鲜有论述,由此造成道地药材虽然在市场上及中医临床中具有极高价值及声望,但现代科学语言却无法阐述其优质性及其产生的原因。因此,一方面造成市场上假冒道地药材充斥,严重影响了道地药材的声誉和品牌价值;另一方面,道地药材的生产缺少科学指导,严重影响了道地药材保护及可持续利用。

        中国中药协会会长房书亭认为,目前困扰中医药发展的瓶颈主要有两个,一是全社会对于中医药的保护力度不够,其中的很多精华在未来可能会失传;二是普及程度不广,尤其在年轻人中认知度低。

        房书亭表示,解决这些问题,可以通过中医药文化这一桥梁。而且,中医药企业也应当共同携手,保护并推广我们的中医药文化。

        Ⅲ推广中医药文化刻不容缓

        “对传统中医药文化的宣传、推广和普及迫在眉睫,中医药文化认同感亟须提高。”房书亭建言,当务之急是重申中医药文化的价值,让行业重归道地的本质,前者是中医药发展源源不竭的动力,后者是支撑行业发展的灵魂。

        “文化是什么?它是一个良好的纽带,通过它我们无需反复为中医药做广告,就能润物细无声地影响消费,这方面东阿阿胶就是活生生的例子。”房书亭说,通过隐去品牌推品类、建立中国阿胶博物馆等文化营销的方式,东阿阿胶近几年在产量不变的情况下利润增长了5倍,成功建立起消费者对于阿胶的认同感。

        房书亭透露,东阿阿胶这种以文化促产业的成功经验,将陆续向中医药其他子行业进行推广。到“十二五”末,全国将建立包括中医药博物馆、遗址遗迹、教育机构在内的50个中医药文化基地。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