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党的方针政策和先进文化传播到基层干部群众中?如何使理论政策宣讲能够入耳入脑入心发挥出积极作用?在内蒙古广袤的大地上,3000多个基层讲堂成为老百姓离不开的文化大餐。百姓这样评价基层讲堂——学习的窗口、致富的课堂、心理情绪的辅导站、化解矛盾的工作站。
三千讲堂 万人宣讲
内蒙古地广人稀,不少地方由于缺乏稳定的基层宣传阵地和宣传队伍,进而使党的理论宣传“上热下冷”的状况长期缺乏改善。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从2008年开始,内蒙古提出了推进宣传思想工作重心下移,在全区大力实施基层大讲堂建设工程,明确规定基层理论政策讲堂要做到“八个有”:有讲堂名称、有固定场所、有组织机构、有管理制度、有授课计划、有师资队伍、有档案资料、有活动信息。
经过几年的努力,全区逐步建立起各类基层讲堂3000多所,形成了面向基层服务的自治区、盟市、旗(县、区)、乡镇(街道、苏木)、村(居委会、嘎查)、家庭六级讲堂体系,形成了一个广覆盖、有交叉、多联动、一体化的庞大基层宣传网络,实现了基层宣讲工作由“游击战”向“阵地战”的转变。
伴随着基层大讲堂的建设,大力发展兼职宣讲员、宣讲志愿者,组建了一支上万人专兼职宣讲队伍,使基层宣讲工作实现了由“单兵作战”向“集团军作战”的转变。
在各级宣讲队伍中,有专家、教授、党政领导、企业家、科技工作者、法律工作者、大学生村官和各基层单位宣讲骨干,一些基层有热情、有活力的离退休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先进模范、致富带头人、民间艺人和普通群众也自愿加入到宣讲队伍。
大榆树镇农家讲堂主讲人丁乃民宣传党的惠农政策,传授绿茄嫁接技术,创造了亩产收入上万元的奇迹,带动全镇发展了占地5000亩、有大棚529座的设施农业小区。包头市青山区幸福路街道“老党员宣讲团”,各列专题到群众中深入宣讲。锡林郭勒盟每个苏木乡镇都有一名“大学生村官宣讲员”。
群众点菜 喜闻乐见
依托基层讲堂,内蒙古组织开展了“百团千人万场”大宣讲活动,在全区101个旗县(市区)建立宣讲团,每个宣讲团至少由10名专家和兼职宣讲员组成,宣讲团有计划、有步骤地深入当地机关、企业、学校、苏木(乡镇)、嘎查(村)、街道、社区讲堂宣讲党的理论政策。
通辽市科尔沁区变“我讲什么,你听什么”为“你想听什么,我就讲什么”,将党的方针政策、社会热点、民生民意、就业技能、社会保障等10个类别300多个课题纳入讲堂“菜单”供市民选择,以鲜活生动的理论产品和宣讲内容引导群众对理论的关注。鄂尔多斯坚持多形式、多渠道、多方法深入细致地做群众工作,形成了“下基层、进万家、心连心”、“让大地丰收,让百姓微笑”等理论宣传的特色品牌。呼和浩特抽调农牧业局、司法局、卫生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等单位骨干组成宣讲团,深入农村牧区开展理论政策、农业技术、健康卫生、法律知识、社保知识“五下乡”宣讲活动。
内蒙古各地在实践中创造了大量的深受群众欢迎的鲜活宣讲方式。如:呼和浩特宣讲团利用地方戏、快板、相声、小品等群众喜爱的形式,用百姓的视角、百姓的语言宣讲解惑,使群众“坐得住、听得懂、愿意听、记得牢、用得上”。这些寓教于乐适宜百姓口胃的宣传形式,把党的理论政策和风细雨地播撒到群众心田,收到了良好的成果。
创建品牌 功能扩散
为了增强讲堂的吸引力,各地下工夫打造讲堂名牌。如鄂尔多斯东胜区的“市民讲堂”,每年都根据市民的需求提前做出计划进行广泛宣传,每月安排一场,每场都将主讲堂与市内讲堂联网,每场都聘请国内知名人士面向全体市民宣讲,做到了堂堂精彩。矿区城市乌海市精心打造“和谐乌达大讲堂”、“活力海南大讲堂”,在当地形成很大影响。人口稀少的阿拉善盟的“巴丹吉林讲堂”、“居延讲堂”,使全盟的讲堂实现了苏木镇村社区全覆盖。依托讲堂,积极组织开展读书会、座谈会、演讲比赛、知识竞赛等,激发了干部群众学习热情,使基层讲堂成为以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引领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基础工程。
讲堂有了吸引力,更成为表达民意、化解矛盾、凝心聚力、解决问题的现场工作站。赤峰市巴林左旗村利用大讲堂向村民讲清了推广村级事务契约化管理的好处,得到广大村民的拥护,使村民大讲堂成为完善村民自治管理,推进本村加快发展有效载体。
内蒙古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张太平说,通过几年的探索实践,基层讲堂已经彰显出七个方面的功能作用:成为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和学习社会的基础工程;宣传和组织干部群众的有效形式;服务群众、做好群众思想工作的重要阵地;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加强文化建设的支撑平台;创新和加强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了解民意民情、掌握基层舆情的基本途径。(本报记者 高 平 本报特约记者 蔡长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