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民族。在全民族中培育英雄气,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的必修课。一年一度的征兵工作已结束,国防大学教授公方彬认为,大学生入伍常态化对于在广大青年中培育英雄气,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下面是他与记者的对话。
形成崇尚军人的文化氛围
记者:在2011年冬季征兵中,北京、上海和一些省份相继出台鼓励大学生入伍的政策,对此如何评价?
公方彬:这充分反映一个共识的形成,中国的强大必须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军事诸领域的平衡与协调发展,一个没有强有力的国防力量支撑的经济繁荣不可持续,至少不稳定。
中国正在以更快的步伐走向世界,作为一支新生力量,尽管中国持有的是和谐世界的理念和愿景,但仍然对既成的世界格局产生影响,在可以预见的时间内,我国将面临重大挑战。这就决定了,我们要很好地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没有相适应的军事力量是不可能的;我们要进一步发挥中国这一建设性力量的作用,把建立和谐世界的理念诉诸实践,没有军事上的发展也是不可能的。而要有效提升我国军事能力,首要因素是人,只有吸引大批高素质青年进入军队,才能打牢强军固本的根基。
记者:从全社会的角度看,要将大学生入伍常态化,除政府政策支持,还需做哪些事?
公方彬:柔性引领,着力在文化建设上实现突破,即在社会主义文化中不断丰富军事文化、国防文化的元素,强化其塑造和引领作用,努力形成全社会尤其青年的积极主动去担当的价值观。如果用一句话来表述,那就是要在全民族中培育英雄气。
之所以强调这一点,在于人是文化的产物,其持有的一切观点和观念,一定与我们社会文化建设有关,当我们的文化中拥有丰富的国家、国防、责任、义务等元素,并且进入到国民的灵魂深处,那么一批批优秀青年选择到军队尽义务,也就成为自然而然的事情;相反,如果一个民族的文化中充满着庸俗、低俗,全无高尚因子和英雄气,每个人奋斗的一切都是自己的利益和享乐,要想让更多的人进入军队领域去担当,几乎是不可能的。
利益调节的作用是有限的
记者:在全民族中培育英雄气,如何从制度建设着手?
公方彬:这就是我要讲的另一个方面,即刚性约束。以利益调节为重点的社会调节作用是有限的,因为利益调节会因相对利益的变化而变化,即相对利益高时获得追随者多,如果相对利益弱化或不再突出,那么因利益而动者便失去了热情。因此,必须出台更具稳定性、持久性、强制性的法规,才能保证每一个青年都真正理解,不管个人愿意与否,有义务承担应有的保家卫国的责任。
记者:西方国家在这方面有哪些具体做法可资借鉴?
公方彬:西方国家为了征召大学生入伍,大致采取三个方面的措施。首先,以严格的法律规定青年从军。依照美国的法律,其政府可以起诉符合条件而不进行兵役登记的潜在征召对象。当然,有了长期而又深厚的法律灌注,大众已经形成强烈的法律意识,便不需要一再扬起法律的大棒,而仅仅依靠此基础上形成的价值观念,即可达成目的。这一点,我们可从美国的球星、英国的王子服兵役中看出。其次,努力张扬国家意识、责任意识,增强精神引领。目前美国采取的仍然是志愿入伍的方式,其广告宣传口号的第一元素还是报效国家。第三是利益驱动或利益吸引。比如美国法律规定,对拥有永久居民身份(绿卡)的外来移民,只要服满一定年限的兵役,即可转为公民,这对许多移民还是很有吸引力的。当然,这三者多数情况下是结合进行的,比如士兵利益也是通过法案的方式稳定下来的,1944年,美国国会通过《二战士兵权利法》,此后一直遵循,并根据社会的发展不断调整和补充新的内容。
张扬责任均担和平等意识
记者:你对我们的相关立法怎么看?中国兵员丰富,至少目前并不存在兵员短缺问题,为什么一定要立法?
公方彬:正如我们从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通过的修改过的《兵役法》所看到的,其修改和增补内容都反映着关于大学生入伍的特别内容,包括删去原兵役法关于正在全日制学校就学的学生可以缓征的规定;高校毕业生入伍年龄扩大到24岁;征兵登记时间与高校学生毕业衔接;退役后报考公务员、应聘事业单位,同等条件优先,同时把服役视作基层工作经历,等等。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次提交人大常委会的草案,原本要删去拒绝服兵役者“在两年内不得被录取为国家公务员、国有企业职工,不得出国或升学”,经讨论维持原规定。这就从法的层面强化了人们的责任意识。
强调加强涉及青年特别是大学生入伍的法律法规建设,并不仅仅是为了满足现实需要,而且关照多个方面,比如涉及法律体系的完备问题,涉及强化青年的国防意识和责任担当问题,同时还有一个未雨绸缪或预做准备的问题。从世界范围内的情况看,国家在贫困状态下,青年把从军作为获得生活和职业基础的重要渠道,社会富裕起来后,新一代青年的吃苦意识便淡化,并且军队是不可能产生富翁的地方,于是,他们的从军热情淡化,因此,必须辅之以法的强制。这一点已经为西方国家的经验所证明。有数据表明,美国经济每增长一个百分点,青年当兵的意愿就下降6%,这是富有启示意义的。此外,也有许多深层的观念蕴含其中,大学生入伍立法,可以张扬责任均担和社会平等意识,避免服务国家、奉献国家集中在某一个阶层和群体。(本报记者 陈劲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