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12月16日 星期五

    中国人参,为何只能卖个萝卜价?

    作者: 《光明日报》( 2011年12月16日 05版)
    赵小军/CFP

        我国人参产量占世界的70%以上,有70%至80%出口海外。然而,在总产值约500亿元的世界人参市场中,中国只占16亿元,还不到4%。

        在人参的价值越来越被国际社会熟知和应用、逐渐发展成为国际市场的一个重要外贸交易产品的背景下,中国人参的产量与产值却出现这样的状况——“高生产量、高出口量、低产值”,令中国人参产业陷入了发展迷局。

        出口多但创汇少

        “要深化我国人参产业的发展,不能不提到韩国,”吉林省人参商会会长丁维指出,“1公斤中国红参的价格为12美元到20美元,而1公斤高丽红参的价格为120美元到200美元,长白山人参与高丽参的价格相差至少10倍。”

        由于特殊的地理和气候因素,吉林省是我国人参的主产区,人参产量占全国的80%。但是,目前有近2万家从事人参种植、加工和贸易的涉参企业,却是典型的小而散,没有一家大型、著名品牌的龙头骨干企业,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只能依附于韩国等外资企业或强势品牌。中国人参出口到韩国,经过加工后售价通常是进价的10倍以上。

        丁维介绍说,2008年吉林省人参种植面积7000万平方米,年产鲜参2万多吨,鲜参产值4亿元至5亿元。吉林省人参的出口量是韩国出口量的20多倍,但出口创汇额却只有韩国的十分之一。

        对比韩国人参产业的发展之道,反思我国人参产业的发展现状,如此大差距,原因何在?

        全方位发展是关键

        韩国人参产量虽远远不如中国,却通过全方位发展,取得了令人羡慕的成绩。

        研究分析发现,韩国政府大力支持人参加工企业,积极鼓励人参产业联合做大做强;大力支持参农,提供资金、技术、产销等全方位一条龙服务;还制定了《人参产业修正案》,严格规定人参产品市场准入标准,而且,韩国政府与企业密切合作,强化品牌宣传,提高人参深加工技术等。

        种种举措,使其整个产业发展完全形成通力合作、一致行动的模式,而原本品质没有太大差别的中国人参和高丽参,“身价”也越来越悬殊。

        我国人参产业需要战略觉醒

        当前,人参在国际社会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中国、日本、德国、奥地利、英国、法国等许多国家的药典中,都收录了人参定性的内容。伴随着人参深加工技术的发展,人参的医用、药用保健价值被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

        人参堪称食品中的“稀土”,是关系国民健康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专家指出,我国人参产业需要战略觉醒——

        首先,建立并完善我国人参市场的准入制度,并从产业准入、产业组织、产业结构、产业布局、产业促进、生态环境等方面,构建稳健、系统的产业政策体系。

        其次,重视参农、保护参农利益刻不容缓。多年来,受制于我国人参产业整体发展水平,参农在人参市场丧失话语权,没有议价能力。加之人参市场价格波动频繁,致使诸多参农蒙受严重损失。政府相关部门应对此进行适当调控管制,给予参农资金、税收扶持,给予种植技术的指导和培训,同时对租种资格严格把关,防止各类投机商扰乱市场。此外,根据人参的生产周期和参地资源特点,也应该考虑进行产量管理,防止过量透支。

        第三,要扶持行业优质企业,建立自有品牌和研发团队,进而提升我国人参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政府应一方面扶持有实力、有基础的中国涉参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另一方面,也要提供国际社会在人参产业发展方面的信息,并严格保护中国涉参企业的优势资源和产业机密。藉此,从根本上推动中国涉参企业发展,树立中国人参在国际人参市场的自有品牌和行业龙头企业,进而改变中国参农及中小贸易商被迫依附外资品牌和企业的局面。(本报记者 田雅婷)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