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12月10日 星期六

    “人民科学家”是怎样炼成的

    ——写在钱学森图书馆开馆之际

    《 光明日报 》( 2011年12月10日   07 版)
    钱学森图书馆外景 本报记者 颜维琦摄
    钱学森保存多年的《光明日报》剪报
    本报记者 颜维琦摄

        在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东北角,一座外形简洁、庄重的现代建筑格外引人注目。这是刚刚落成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钱学森图书馆,也是我国目前唯一一个国家级的科学家纪念馆。

        一代人生泰斗、科学巨匠,如何为人,如何为学,“人民科学家”是怎样炼成的?12月11日,在钱学森诞辰100周年之际,钱学森图书馆即将正式开馆,面向公众免费开放。开馆前夕,记者两度探访钱学森图书馆寻找答案。

        一份手稿,起步航天伟业

        走进钱学森图书馆大厅,一个极具象征性和震撼性的现代雕塑冲入视野——衬着白色墙壁上的手稿背景和钱学森的亲笔签名,4015页“模拟手稿”从9.8米的高处直达眼前,以红色、放射、裂变、升腾的状态组成“升腾的智慧”大型雕塑,对钱学森精神进行了一次抽象概括。

        手稿,是钱学森图书馆8万多件的文献资料中,数量最多也最具特点、最具代表性的展品,是智慧、汗水的结晶和见证。4015页手稿,代表钱学森从1955年回国到1966年“两弹”成功结合的4015天;9.8米的高度,寓意钱学森98年的壮丽人生。

        以“手稿”开篇,用“手稿”巧布全馆,是钱学森图书馆的开创之举。漫步“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科学技术前沿的开拓者”、“人民科学家风范”和“战略科学家的成功之道”四个部分展区,“手稿”一直穿插其中,成为钱学森图书馆展览的一条主线。

        1956年2月17日,钱学森回国不到半年就向国务院提交了第一份报告《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这是中国导弹事业的奠基之作。就在这份手稿上,钱学森第一次系统地提出了发展我国航天技术的建议,为中国火箭和导弹技术的发展制定了重要的实施方案。

        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钱学森图书馆建设指挥部总指挥吴旦告诉记者,钱学森图书馆馆藏文献、资料、实物等共计84000多件。本次展出展品近15000多件,其中100多件文献和实物为首次公开。这里将成为钱学森各个时期文献实物最完整、最系统、最全面的收藏管理中心,钱学森科学成就、治学精神、高尚品德、传奇人生的宣传展示中心,更是钱学森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的研究交流中心。

        陋室书海,展现大家风范

        在“战略科学家的成功之道”展区,直达天花板的材料袋令观者震撼:629袋、24500多份钱学森亲手做的剪报,很多都是首次与观众见面。

        回国后,钱学森始终坚持看报剪报的习惯。钱学森的学术助手、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研究员涂元季告诉记者,钱老每天都坚持阅读《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报纸和多种期刊。读到感兴趣的内容便依次剪贴,注明报刊名、年月日,再按照不同的内容装进一个个牛皮纸袋,袋上写明剪报的主题……剪报,是钱学森的资料库、信息库。很多简报上还有钱学森的批注,直至今日依然具有现实意义。

        展厅另一端,与浩瀚“书海”相对应的,是朴素得不能再朴素、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起居用品。玻璃橱里,一只破旧不堪的公文包令记者驻足良久。这是钱学森在美国时参加一次国际会议获赠的公文包,伴随他近40年。包两侧多处磨损,还有缝补过的痕迹……这便是“人民科学家”的风范。

        一叠信笺,袒露赤子丹心

        钱学森图书馆珍藏了大量的钱老亲笔书信。1963年9月7日,钱学森致信中科院力学所领导,主动请求调整级别工资时降低自己的工资。我们看到,晚年钱学森不断推辞各种荣誉:

        1980年7月31日,钱学森致信国防科委,请辞中央委员,同时认为自己已经年届7旬了,应该退休,让贤于年轻人;

        1984年,钱学森致信科协,请辞科协委员的荣誉;

        1984年,钱学森在一封信中,强调自己“不写序、前言,不题词”,“不题写书名”、“不写传记”的态度;

        1989年,钱学森在书信中,提到自己不当顾问的想法;

        1988年至1992年,钱学森两次致信中科院,请辞学部委员;

        “我将竭尽努力,和中国人民一起建设自己的国家,使我的同胞能过上有尊严的幸福生活。”

        ——展览即将结束,一支穿越时空的笔临空挥毫,在熟悉的红格稿纸上,用熟悉的笔迹,书写钱学森的深情寄语。

        (本报记者 曹继军 颜维琦)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