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北省霸州市,每两月都会有一次“农民文艺大会”调演,演职人员全部来自该市农村。多年来,霸州坚持打造自己的基层文化队伍,先进文化之花盛开在城乡每一个角落,丰富的文化生活切实提升了广大群众的“幸福指数”。
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把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摆到了一个更加突出的位置。“实践证明,文化发展的根在基层、文化成果的普及也在基层。”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吴江指出,“只有不断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努力从‘文化娱人’走向‘文化育人’,才能让中华大地绽放出更加绚烂的文化之花。”
“我们赶上好时候了”
“我们很希望村里能有唱歌、跳舞、书画方面的活动。”辽宁省岫岩县红旗乡农民何新说,东北农闲季节长达四五个月,大家都有参与文化生活的愿望,但是由于没人组织,没有经费,人们往往还是以麻将、扑克来消磨时光。
“长期以来,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和约束,我国广大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存在严重老化、人才流失、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的窘境。”广西阳朔县白沙镇党委宣传委员黎中顺坦言。
“人员不足、经费紧张、场所稀缺、设施简陋,很多事情难以落到实处。”在基层工作30年的四川省自贡市富顺县富世镇文化站站长王文华,这样形容自己对过去基层文化工作的感受。
可喜的是,十七大后,王文华明显感到,政府对基层文化逐年加大了投入。近几年,县里和乡镇上的文化广场修起来了、社团组建起来了,各种文化活动和演出也渐渐多了起来。如今王文华可随时调动的文体骨干已经达到2600余人。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十分钟时间他可以组织一台有十余个节目的文化演出。
“我们赶上好时候了。”甘肃武威攻鼓子艺术团团长杨门元对记者这样说。自从2008年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威攻鼓子艺术焕发了巨大的活力,他们的艺术团也从农家院走向全国,上了电视、拿了中国民间艺术节金奖。
群众才是文化建设的主体
日前,吉林省磐石市第二届农村“文化能人”评选活动舞台上,红旗岭镇的齐连生以一曲欢快的《大姑娘美大姑娘浪》唢呐独奏技压群芳,高分当选“文化能人”。
磐石市开展的“文化能人”评选活动,务实不务虚,不仅给参与者荣誉,还定期组织培训,提供活动场所,组织他们到外地演出交流。
“广大群众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最终受益者,更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主体。在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同时,要把高素质、有活力的基层公共文化人才队伍作为公共文化体系建设的基础工程。”北京大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萧鸣政这样认为。
近年来,各地因势利导,挖掘民间文化资源,一支支活跃在民间的文化团队成为“基层文化造血细胞”,为推进基层文化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霸州市通过实施“万千百十”(万人文化大军、千名文化骨干、百位文化明星、十个文化门类)工程,建立起数以万计的文化队伍。目前,全市涌现出书法之家、音乐之家等1000多个“特色文化家庭”,2000余位民间文化带头人,全市常年参加文化活动的群众达到16000多人,先后有12位文化人才获得国家级奖项,36人获得省级奖项,10个特色文化家庭走上中央电视台“神州大舞台”。
磐石、霸州等地如火如荼的群众文化,是全国加强文化基层基础建设的一个缩影。事实上,全国各地的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工作都在不断推进,亮点频闪。陕西省积极实施农村文化人才培训工程,并通过举办全省图书馆长、文化馆长、文化站长、基层群艺辅导员等培训班,进一步提升了基层文化干部的业务素质。广东省制定文化人才队伍的“十二五”发展战略,加大对文化系统基层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的政策扶持和经费投入,为基层文化人才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让基层文化人才踏实干事业
今年26岁的吴晓青,以前在杭州的一家民营歌舞团工作,今年3月,她回到家乡海盐通过考试,当上了一名“文化下派员”。几个月时间,她就组织了两支舞蹈队,还到嘉兴市进行了巡演。
近年来,为了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浙江一些县市探索出“文化特派员”的做法,由县市文化部门招聘有人事编制有财政经费的文化下派员,到各乡镇街道加强基层文化工作。
长期以来,广大基层文化人才扎根一线,兢兢业业,丰富和活跃了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与此同时,也应该看到,当前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中还存在重引进、轻管理,进得来、留不住的现象。
为此,吴江提出建议:积极发现培育本地文化人才,努力从民间发现各类文化艺术方面的人才;引导优秀人才向基层一线流动;对贡献突出的基层文化工作者给予表彰奖励,让他们看到希望、受到鼓舞,增强服务基层的信心。“总之,要营造有利于基层队伍稳定和发展的良好氛围,让基层文化人才留得住、干得好,让他们安心在基层,踏实干事业,成为文化发展的生力军。”(本报记者 罗 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