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再造善本》二期所选珍贵古籍中,少数民族文字古籍第一次进入再造善本序列。入选的焉耆文、于阗文、藏文、回鹘文、西夏文、蒙古文等14种少数民族文字共34种古籍,彰显出多民族文化的丰富内涵。这是《中华再造善本》的一大亮点,也是全国古籍保护工作的一项重要成就。
一、具有重要的历史文物价值。一些少数民族文字创制时间和使用时间较早。藏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的著名焉耆文剧本《弥勒会见记》,成书约在5—6世纪,被称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剧本。这部古籍承载了一千多年的历史,具有很高的历史文物价值。
有的文献能确证中国历史上的重大发明。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藏西夏文佛经《吉祥遍至口和本续》为12世纪活字印刷珍品,版面活字版的特征和题款文字为活字印本提供了证据。此书不仅确证中国是活字印刷首创国,还将木活字印刷时间提早了两个世纪。
二、具有珍贵的学术资料价值。西藏藏医学院图书馆藏《四部医典·后续医典部注释》系明朝藏医朗嘎洛珠所著,将藏族医疗实践的经验及经典著作中的理论相结合,体现了藏医在临床技能方面的最高成就。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图书馆所藏《纳瓦依诗集》是察合台文的清抄本。作者艾里希尔·纳瓦依(1441-1501)是维吾尔族伟大的诗人、思想家,他的作品深受当地民众的喜爱。
三、表现出民族文字古籍斑斓灿烂的艺术性。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少数民族研究所藏傣文贝叶经《羯磨说》,系将傣纸剪裁成贝叶经状,用牛血蒸泡,晾干后刷上树胶,最后用金粉或银粉写成。存藏在国家图书馆的满文《大清太祖武皇帝实录》为皇家抄本。该书文字隽秀端正,装帧精美,黄绫封面,上有凤及祥云图案,具有很高的版本价值及史料价值。
入选的少数民族文字古籍,件件精品,可供研究利用,可供品味鉴赏。此次善本再造,使少数民族文字善本化身千百,既便于传承,又利于保护,是有益今时、泽被后世的善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