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网络作为一种新兴的互联网发展模式,以其特有的便捷性成为人们接触网络的重要方式。尤其是随着微博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道德观念等都深受手机网络的影响。日前,我们通过问卷调查、座谈和访谈等形式,对浙江大学、浙江师范大学、宁波大学等10余所大学学生进行了调研,发现手机网络的使用已经对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调查发现手机上网的新动向、新特点
调查发现,手机上网在高校学生中较为普遍。每天都上手机网络的学生比例占了三成,一周3—5次的学生达到一半多。学生们认为,便捷性是他们选择手机上网的最主要因素,有几乎六成的人认为手机上网比电脑方便。在手机上网经常使用的项目的调查中,基本的人际聊天功能区域,达到了调查人数的85%,其次是通过手机网络浏览资讯和新闻,占65%。值得注意的是,通过手机上网发微博的潮流也在日趋盛行,占到45.6%。聊天、资讯和微博成为手机上网的三大功能。
在使用手机上网跟进时事热点的调查中,41%的学生认为自己会受网络上一些热点话题观点的影响,其中不确定的人数也达到了32%,认为不会受影响的只有27%。这暗示了手机网络的不良讯息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正常判断。
在学生自评手机上网对学习的利弊调查中,结论值得关注。认为利大于弊和弊大于利的比例差不多,分别是19%和18%,“很难说清楚”的占15%,而认为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最多,占了48%,这说明了大部分学生本身,对手机网络给自己带来的影响还不明晰。这说明高校在提升学生的网络使用意识方面需要加大力度。而在手机上网对思想产生影响的调查中,选择“想法更加多元,价值观念会有变化”占了67.7%的比例,选择“更能理解社会的传统价值”和“更加同情弱者,正视公平正义”的有23%和12%。
手机上网对高校课堂教学的影响
手机上网对高校课堂教学来说是一把双刃剑,既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既为改善高校课堂教学效果带来难得的机遇,也带来了不容忽视的挑战。
手机上网可以延展教学内容。课堂的教学因时空限制,其内容和信息量有一定的局限,教师完全可以充分利用手机上网的便捷性为教学服务,比如可以将一些教学内容的设计、重点难点放到网络教学平台或是教师自己的MSN、博客、班级论坛、QQ群,学生也可以利用手机上网,随时查阅和理解老师已经放到网上的教学内容,进行查缺补漏。手机作为网络终端能够发挥个别化和交互性的特长,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在教师的主导下,实现师生之间及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相互交流。
当然,手机上网对课堂教学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比如其隐蔽性增加了课堂教学管理的难度,学生很容易在上课时进行网络游戏、网络聊天,浏览与教学内容无关的信息。同时它不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老师往往以启发或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对某一问题的理解,但学生手机在手,习惯用手机上网搜索信息而不是经过主动的思考。
探索手机网络教育管理的新模式
通过手机上网对大学生影响的调查和研究,我们希望能在高校建立一种思想政治工作的手机网络教育管理模式,即探索建立一种学校、学生、社会三位一体的联动模式。
对高校而言,要加强管理,积极营造良好校园网络环境。高校应紧跟时代发展潮流,创新校园文化传播方式,通过QQ群、博客、微博等平台使传播方式多样化,并深入到学生中间。如可以借助微博这个强调互动的新型网络平台,加强校园微博建设。学校可以通过微博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学生可以通过微博了解学校学生工作动态,并对学校学生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同时,高校还可以主动定点向校园内的手机发布一些信息,引导学生对某些社会事件或热点问题的看法,实现到其对事物的正确判断。
对学生而言,要合理利用,促进自身更好地发展。在调查中了解到,大部分的在校大学生使用手机网络存在着“使用时间长、涉及领域窄、消遣娱乐为主”等特点,必须要对其加以积极引导。高校学生要通过手机网络提供的各种途径,拓宽自己的人际面,同时在平时的使用中积极利用手机网络的优势下载学习资料及软件,并利用手机网络多了解时事新闻和社会动态问题,以及与大学生发展密切相关的知识。
对社会而言,要积极优化网络环境,创建高效的网络功能。面对不良讯息的冲击,网络监管部门和网络服务商必须加强监管,对网站非法交易、网络广告杂乱无序、欺诈传销等不良思潮加以打击和综合整治,特别是加强对涉及高校学生不良言论行为的打击力度,维护网络的安全和健康。手机网络的服务商要积极改进相关的网络信号和网络设施,为高校的大学生使用手机网络提供一个成本较低的良好设备基础。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与教育学院 本文为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专项课题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