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12月04日 星期日

    名人传记

    屹立潮头的为什么是杨西光

    作者:金冲及 《光明日报》( 2011年12月04日 05版)
    杨西光

        《杨西光传》由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了。这是一本应该写的、能够给人以有益启示的书。

        谁都知道,以“光明日报特约评论员”名义发表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那篇文章在全国引起的强烈反响,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作了重要的舆论准备。许多人也知道,当时《光明日报》的总编辑是杨西光。

        但人们未必都清楚的是:杨西光在这篇文章的发表过程中究竟起了哪些独特作用?为什么他能在这个历史转折时刻敏锐地抓住机遇组织发表这样一篇文章?这并非任何人都能做到的。

        杨西光作为报社的总编辑,不只是照例地签发过这篇文章。不少人知道:那篇文章本来是哲学版的一篇稿件。如果就那样发表,不可能产生后来所起的那样的作用。杨西光一向密切注视着思想界的动向,因而立刻意识到这篇文章所提问题的极端重要性,于是投入全部精力,组织报社和中央党校的同志跟作者一起反复进行修改,他不仅提出了许多重要意见,并且自己也动手进行修改,最后以“特约评论员”的名义,在报纸头版引人注目的位置发表。《杨西光传》详细地叙述了这个过程,还记录下一些不为人了解的事实。如文章将发表时,他打电话给新华社、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的负责人,共同部署下一步的行动方案。因此,文章发表后,中央和地方各报刊纷纷转载。如果不形成如此规模的声势,文章也不容易发挥它应有的作用。这样做,在那时是要承担相当风险的。文章前一天在中央党校的内部刊物《理论动态》上刊登。当时党校有人说:“《光明日报》自己不敢发,要《理论动态》先发。”杨西光听了很生气,说:“我害怕什么!若害怕,还花那么大力气修改这篇文章干什么?”“这样吧,《理论动态》发表时,注上《光明日报》供稿,我不怕。”这些话,我当时也听杨西光说过,深深感受到他那股凛然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

        真理标准大讨论的展开,是大势所趋和人心所向,不能说只是某个人的作用。杨西光在一篇文章里写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和后来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在邓小平同志完整、准确地认识和运用毛泽东思想,反对‘两个凡是’的思想指导下,以及胡耀邦同志在中央党校提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地评价党的历史问题的推动下,针对当时思想路线斗争实际展开的。”他讲的确是事实。

        但从马克思主义观点看来,在同样的客观环境中,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从来也得到肯定。历史机遇是客观存在,能不能及时抓住并使它发挥最大限度的作用,并不是什么人都能做到并做好的。个人在这里的作用也不可忽视。

        为什么杨西光在面对这样的历史机遇时能够发挥这样的作用?为什么杨西光能成为那个屹立潮头的杨西光?《杨西光传》对他一生经历的描述,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这些问题。书中写了杨西光在青年时代的执著追求和勤奋学习,写了他作为一个年轻的共产党员在极端险恶的白色恐怖环境中的艰难奋斗,写了他西安事变时在东北军中从事秘密工作和到延安后在党中央工作的丰富经历,写了全国解放后他在宣传文教领域长期担任领导工作的锻炼和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受的磨难。这一切,多方面地锤炼了他,为他以后有所作为做了准备,使他养成了敏锐的政治识别力、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能在复杂事物中提纲挈领地抓住要点的犀利眼光和很强的组织能力。可以说,没有这些便没有后来的杨西光。这样,当他处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夜那种关键时刻,当他置身于一张重要报纸的领导岗位上时,能够在真理标准大讨论中发挥出不是所有人都能有的特殊作用,便是十分自然的事情了。

        这些,可以说是我读了这本书后的主要感受。

        《杨西光传》 邓加荣 著

        光明日报出版社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