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的提出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多地都建立起了相对于地方较为独立的农垦经济。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农垦已经在我国农业领域形成了一支重要力量。截至2010年,农垦在全国有1800多个农场,1300多万人口,55万多公顷耕地,资产4300多亿元,遍布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农垦系统又因其特殊的体制机制被称为“农业领域最后的计划经济堡垒”,需要探索总结各地农垦改革之路,以谋求我国农垦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
海南农垦是我国第三大垦区,探索总结其改革经验对其他垦区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2011年1月海南橡胶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被认为是未来中国农垦经济体制改革的“样本”。但农垦改革是复杂的系统工程,海南农垦目前还处在改革的关键时期,需要借助社会管理创新冲破僵化、封闭、小社会的束缚,构建开放、竞争、社会化管理体系,实现“体制融入地方、管理融入社会、经济融入市场”(即“三融入”)。
现状分析
海南农垦创建于1952年,总人口占全省1/8,土地占全省1/4。经过近60年的努力,海南农垦建成了中国最大的天然橡胶生产基地,为保障中国天然橡胶供给和促进海南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但海南农垦毕竟是在新中国初期特殊的历史条件下诞生的,具有十分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既是一个企业,又是一级政府,执行着政府、企业、社会三种职能,政企不分,社企不分。这种体制无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造成近年来垦区经济发展水平严重滞后,民生问题突出。再加上由农村并入农场的“并场队”问题没有根本解决,严重影响垦区乃至全海南省的和谐稳定。
海南农垦改革迫在眉睫。2008年6月1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决定将海南农垦下放给海南省全面管理,明确了“政企分开、社企分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方向和“三融入”的目标要求。三年来,在国务院和海南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海南农垦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并已初见成效:海南农垦经济增长方式得到较大转变,社会职能大部分移交地方,农场公司化改革初步完成,属地化管理进入试点阶段,农垦总公司与农垦总局实现了政企分离,海胶集团顺利上市,民生等社会问题平稳解决。
目前,海南农垦改革进入了攻坚阶段,处在从盲目的自我封闭向主动迈入“三融入”的转折点上。今年2月海南农垦总局与保亭和临高两县签订协议,正式将所属的新星和加来农场,分别整建制移交两县管理。移交内容包括机构和人员、资产和债务、财政资金划转、土地资源和社会职能等。这是海南农垦所属农场属地化管理的先行试点,按照规划,海南农垦总局管理的农场将在2013年前完成属地化管理和实现“三融入”。
如何创新社会管理工作
为此,我们认为需要探索实现三个转变:由自我循环的封闭管理转为竞争开放的市场化社会化管理;由低效僵化的行政管理转为充满生机活力的企业化社会化管理;由农场小社会管理转为依托企业化、市场化、社区化的大社会创新管理,要实现这一目标,有必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创新社会管理工作。
第一,充分发挥党委领导核心作用,切实履行政府职责、改善民生。创新社会管理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及时化解各种社会矛盾。要继续大力实施重点民生工程项目,千方百计提高职工收入,加快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扩大民生建设的成果。与此同时,结合海南农垦“三融入”工作要求,及时调整组织设置,以创建、调整和优化为手段,以强化社区、农场基层组织建设为重点,扩大组织覆盖,构建社会管理网格化体系,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格局。
第二,创新社会管理组织,培育新型的农垦基层组织。地方政府要针对农垦改革给予组织化保障,并进行相应的改革探索;农垦内部基层组织要深化相应改革,如现代公司制改革等,要重视对优秀的管理者、优秀的专业人员的培养,打造引领农场改制升级发展的一流团队;地方政府要重视对新型社会组织的培育,发挥好新型社会组织的公益性、志愿性、自治性的功能。通过创新社会管理组织,形成社会管理创新的良好生态环境。
第三,创新和完善社区管理,增强社区管理服务能力。要理顺和规范社区组织体系各主体之间的关系,建构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社区自治组织为基础、社区服务站为依托、社区社会组织为补充、社区居民广泛参与的现代社区治理结构。以“理顺管理、整合提效、优化服务、强健社区”为着力点,推进社区管理服务创新。着力建设成管理科学、保障多元、队伍专业、服务便利、物业规范、设施完好的新型社区。
第四,创新和完善社会利益整合机制。要发挥政府协调作用,建立和完善公正的利益约束机制、健全畅通的利益表达机制、利益矛盾调处机制,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化解各类矛盾纠纷,稳妥推进农垦系统的改革发展。地方政府要从拓展发展空间、统筹农垦与地方科学发展的高度,把农场纳入本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实施战略、组织、措施、效果的全流程管理,探索出一条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新路,引导和帮助农场尽快实现“三融入”。 (作者单位:天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