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10月30日 星期日

    辉县有个好村官

    ——裴春亮捐巨资带领乡亲致富

    《 光明日报 》( 2011年10月30日   01 版)

        除夕亲人团聚吃饺子,这是中国传统民俗中最温馨的一幕,在豫北太行山区,当地村民将其更进一步:第一碗饺子给最年长最尊重的亲人吃第一口。于是,2010年除夕,河南省辉县市张村乡裴寨村村委会主任裴春亮家出现了这样的场景:不断的敲门声中,他家门口手端水饺的人排成了长队,全村几百人,无论男女老少、辈分大小,都请他吃第一口。

        妻子在一旁落泪说:“春亮,你以后为村里干的所有事,我决不会拖后腿!”妻子说的“拖后腿”,是几年前,裴春亮由年盈利数千万元的春江集团董事长,成为偏远山区村支部书记那件改变人生的大事。

        感恩种子在苦难少年心中发芽

        1987年冬天的一个夜晚,窗外寒风呼啸,那年裴春亮还不满17岁。他打着冷颤,守着四壁空空的家,跪在父亲遗体旁。接二连三的打击使这个小小少年的眼中已经没有泪水。

        四年前,长年患病的父亲因无钱及时治疗,开始半身瘫痪;之后,先是18岁的三哥死于矿难;紧接着二哥在运输石灰的路上车毁人亡;大哥听闻噩耗,伤心过度而脑溢血突发,一下子半身不遂卧床不起。大嫂狠心出走,扔下两个年幼的侄女,二嫂改嫁,留下3岁的侄儿,母亲整天伤心操劳,患上食道癌。

        辍学,打工,四处借钱,成了小春亮的全部生活内容,眼下,别说棺木,父亲身上的破衣烂衫都无法更换。

        “孩儿,起来吧,咱庄上就是你的家!”裴春亮至今记得老支书这句话。乡亲们带他挖掉两棵成材的桐树,做好棺材,捐钱买了寿衣、鞭炮,又你家一碗、我家一袋的送来过冬的粮食。安葬父亲后,全村谁家做了好吃的,都会叫春亮和几个侄子过去,婶婶、大娘们给自己孩子添新衣时,也不忘给春亮他们捎上几件。

        “只要有成功的一天,我必定加倍报答乡亲们!”数年前裴春亮含泪立下这样的誓言。

        苦难是人生的课堂,裴春亮的创业经历印证了这句话。

        自从13岁辍学,裴春亮曾先后到砖窑厂脱过砖坯,到电厂拉过煤灰,到安阳学过电机修理,到张村乡学过理发手艺,还开过饭店。

        从南来北往的客人中,他了解到花岗岩营销和矿山设备供应的许多信息,并慢慢成了不少企业的业务代理。1999年,他凑钱买下了濒临倒闭的一家煤矿,不久,他又投资开办了铸造厂和其他企业。

        富了的裴春亮,从未忘记回报父老乡亲的誓言。

        2000年以来,他个人累计捐资600多万元,资助贫困学生,救助特殊困难家庭,兴办慈善公益事业。

        村里的父老乡亲,开始将“脱贫致富”的期望,寄托在这个率先富裕起来的人身上。

        2005年,裴春亮在缺席和不知情的情况下,居然以高票当选为裴寨村第五届村委会主任。当时,裴春亮已经在城里置办了房产,稳定富足的生活面前,妻子不愿丈夫再次挑起重担,春亮却坚定地回乡赴任。

        修路、资助贫困生、购买路灯和健身器材等,裴春亮诸多资助里,最牵挂的是乡亲们的住房。

        “60%的村民还住着30年前盖的土坯危房,要是突然倒塌怎么办?”他作出一个让亲朋好友十分吃惊的决定,自己斥资3000万元,不占用一分耕地,挖平荒山头,开始建裴寨新村。

        2008年底,全村乡亲乔迁新居。除了有160栋两层小别墅楼,还有完善的配套设施,包括办公大楼、卫生所、超市、幼儿园。

        与此同时,2008年,投资10多亿元的春江水泥厂建成投产,全村人都分了“干股”。村里的青壮年劳动力,在家门口就可以谋生。

        做真正富有的人

        在裴寨社区,有一块被命名为“文化石”的石碑格外醒目。上面刻着“做一位真正富有的人……”当了村官的裴春亮逐渐意识到,让乡亲们精神富有,才是真正的财富。

        当初建新村,许多人对环保低碳设计不理解,要求扩大庭院,洗手间修到外边,不注意环境卫生、随地吐痰等陋习一时还难以改变,一些村民在红白喜事上比排场。

        仅仅物质富裕不是我的目的——裴春亮决心从文化教育入手改变观念。他资助附近中小学聘请高水平教师,奖励学业有成的孩子;村委会将基本文明行为定规矩,开展五好家庭评比;村里定期组织村民到外地旅游考察,在行走中扩大视野,体验现代观念。

        2010年底,有关部门批准以裴春亮所在的裴寨村为依托,将附近的十余个行政村集中在一起建设成“裴寨社区”,社区内设有图书馆、文化大院。比学识,比文明成了一方群众的行为习惯。

        与此同时,春亮提出“法德治村”的民主管理理念。出资250万元,在裴寨社区内四周竖起38块文化景观石,“孝不是明天的事,是今天的事,是现在的事”,这些最朴素的话语在潜移默化间,培育起属于居民们自己的精神文化。此外,他还建立村民理事会制度,厉行勤俭节约,在社区建起宽大敞亮的厅堂,专门供群众办红白喜事,并且定下6个菜的标准,过去的陈规陋习得以废除。

        在这里,人心向党不是空话

        裴寨社区的大门口,“裴寨村人心向党”的石刻鲜红醒目,这绝对不是一句空话。

        地处太行山脉的裴寨村,雨水稀少、地势偏高。为改变裴寨村十年九旱、靠天吃饭的历史,2009年,裴春亮花费860万元,带领全村群众,奋战两年,兴修水利设施——引百里以外太行山水库的水提水上山,在新村最高处修建了一个5000立方米的蓄水池,铺设11公里地埋管道到田间地头。不仅是裴寨人用上了“水浇地”,附近12个自然村的5000亩耕地也跟着受益。

        村民们称此蓄水池为“田心池”,意思是,它不但灌溉了农田,更浇灌了村民的心田。在蓄水池内侧墙体上,有一行明显的红字:“致富不忘共产党”。后面,还有一行涂抹掉的痕迹:“那几个字是,‘幸福永记裴春亮’,春亮硬让我们抹掉了。”村民们这样介绍。然而,抹不掉的是一方百姓对党的信任,在他们眼里,共产党的官就是裴春亮这样的人。

        裴春亮对此也深有体会:“在农村,共产党员凡事要带头,村里的大小事务得靠党员们的凝聚力才好开展。”他已经把“带领群众共同致富”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把“乡亲们不富誓不休”作为自己前进的动力。

        除了让裴寨的乡亲入股投资建厂,他还将老村搬迁新增的600亩耕地分成了工业区、商业区和高效农业区。目前,商业区的一条商业街已经有一半商户入驻,整个商业区开始有了市镇中心的气象。而商业街边的100座温室大棚正在建设,新建两家股份制企业也在规划之中,预计可安置劳动力1000余人。

        “农工商齐头并进的最终目的,是让裴寨社区的所有居民,都能和裴寨新村的群众一样,人人有活干,家家有钱赚。”裴春亮说。

        从经济脱贫到精神富有,一方百姓已成为裴春亮永远的牵挂。(本报记者 刘先琴 本报通讯员 胡芷滔 王一宁)

     新农村呼唤这样的人才

     本报评论员

        一个人,捐资3000万元,建设一个农民新村。在裴春亮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新时代的富而思源、奉献社会的光辉形象。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中,他依靠改革开放的好政策率先致富。富起来之后,不贪图安逸、自我享受,而是满腔热忱地回报家乡,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在他身上,体现出的是致富思源、无私奉献的可贵品质;体现出的是不图一人之富,不贪一时之安,而是富而思进,带动群众共同致富的崇高境界;体现出的是为了解决家乡父老生产、生活难题,宁肯自己吃亏的宽广胸怀;不仅在新时代体现出扶危济困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而且体现出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需要有技术、有思路的人才、干部带头。作为一名先富起来的“人才”,裴春亮紧跟时代步伐,谋划发展思路,在选好富民路子上下足工夫;优化发展环境,千方百计改善本村基础设施,为村民致富和本村经济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以敢为人先的勇气,开拓进取,做带头富、领民富的新型农村干部,不仅“做给群众看”,“还要带着群众干,帮助群众赚”。这样的富而思源的人才才是广大农村最需要的。

        裴春亮说,自己过去没有被贫困压垮,今天更不能被财富打倒;一人富了不算富,共同富裕才和谐。裴春亮同志致富不忘乡亲,带领大家走共同致富道路的做法,符合中国特色和谐社会的建设理念。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