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8日,“天堂草原——内蒙古北京文化艺术周”将揭开华丽的帷幕。文化周期间,将相继推出内蒙古名家名曲演唱会、民族舞蹈精品晚会、民族歌舞剧《呼伦贝尔大雪原》、民族舞剧《草原记忆》、内蒙古美术作品展、内蒙古摄影作品展等六项活动,集中展示近年来内蒙古创作生产的文艺精品。
这是内蒙古民族文化发展史上一次带有标志性和里程碑意义的文化行动,是展示内蒙古民族文化大区建设系列成就的视觉盛宴。
“九个一批”是抓手
2003年,内蒙古提出建设民族文化大区发展战略,实施“九个一批”文化工程:培育一批文化品牌、创作生产一批文化精品、培养一批文化人才、抢救保护一批文化遗产、建设一批文化基础设施、树立一批文艺团体、命名一批文化名城名乡、建成一批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学科和研究基地、形成一批文化产业集团。
作为此次内蒙古北京文化艺术周的开幕大戏,10月8日晚,首都工人体育馆将上演“聆听草原——内蒙古名家名曲演唱会”。
本场演唱会是史无前例的草原群星大集合,德德玛、腾格尔、韩磊、齐峰、斯琴格日乐、吉祥三宝组合等众多实力派明星,倾情演唱《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蒙古人》、《天边》、《蓝色的蒙古高原》、《我和草原有个约定》等脍炙人口、风靡全球的震撼之作。这些耳熟能详的草原歌曲,大部分是“九个一批”文化工程实施的成果。
文化精品和品牌享誉全国
内蒙古久享“歌海舞乡”的美誉,文化工作者依托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大力实施文化精品工程,集中力量创名作、塑名品。近年来,先后有300多项优秀剧(节)目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国家“文华新剧目奖”、全国杂技节金狮奖等。
本次文化周上演的民族舞剧《草原记忆》讲述的是发生在上世纪60年代初的一个真实的故事。3000名上海孤儿受到饥寒的威胁,在周恩来总理和乌兰夫同志的亲切关怀下,他们被送到内蒙古辽阔的草原,由额吉、阿爸领养抚育,长大成人。该剧讴歌了民族团结这一时代主题,先后获得了全国“五个一工程”奖等多项国家级大奖,今年又入选中宣部组织的向建党90周年献礼的全国巡演活动,演出100多场,被誉为草原舞蹈的“教科书”。
民族文化遗产保护走进全国前列
文艺精品不断涌现的同时,内蒙古的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也走进全国前列。
2005年,内蒙古在全国率先设立“草原文化遗产保护日”(9月6日)。先后组织实施了“内蒙古民族民间文化遗产数据库”、全区首次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等保护工程。完成了覆盖全区118.3万平方公里所有乡镇、苏木及行政村、嘎查的实地文物普查工作。在国家文物局公布的100项文物普查重大发现名录中,内蒙古占7项。
2006年,内蒙古和蒙古国联合申报的蒙古族长调民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2009年,内蒙古呼麦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获成功。元上都遗址被国务院列为2012年我国唯一向联合国申报的世界文化遗产提名项目。
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已形成六级名录体系,目前已拥有包括长调、呼麦、马头琴、那达慕、搏克、曲棍球等8大类、49个国家级非遗项目,自治区级非遗项目251个及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25名、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322名。(本报记者 高 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