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9月28日 星期三

    教育 打开孩子视野看世界

    作者:熊梅 脱中菲 王艳玲 《光明日报》( 2011年09月28日 07版)

        1994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日内瓦召开的第44届国际教育大会上号召:面对全球一体化社会的发展,世界各国要将国际理解教育纳入中小学课程计划和教师培训之中。之后,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将“加强国际理解教育,增进学生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写入其中。这是我国政府首次将国际理解教育纳入政府的纲领性文件之中,是我国应对全球一体化的又一举措,也是对人才培养的更高要求。

        从2009年起,东北师大附小以外语学科为切入点,着手在相关课程领域开发与渗透国际理解教育。尤其是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将国际理解教育放在主要地位,研发了学年国际理解教育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并进行了积极的实践探索。

        我们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将国际理解教育的功能目标加以具体化。

        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来看,国际理解教育是使学生具有审视自我、尊重他人、容纳世界多元性的态度;具有面向他人的共感性,接受世界与自我的关系的意识;具有关心世界的广阔视野;具有正义感,能够与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伙伴共同生存;有相互合作的愿望。

        从知识与技能维度来看,国际理解教育应使学生能够了解相互依存性、文化多元性、稀少性、公正性、纠纷性、安全、和平、共生等中心概念,了解权利、原因、结果等关系概念。让学生了解世界的人口、贫困、环境等现状,思考我们国家和民族能够作出哪些贡献。同时在与学校的国际生相处中,在国际交流活动中,能表现出应有的教养。

        从过程与方法维度来看,国际理解教育通过体验、探究、合作学习,使学生具有初步的搜集、选择、归纳、整理信息的方法和能力,有多角度思考的意识,提高和初步学会总结与表达的能力。

        国际理解教育主题单元的特点是:

        贴近孩子的生活经验 我们一方面以国际理解教育的目标为视点,从多元文化与传统文化、全球一体化、地球课题等学习领域选择内容,另一方面结合小学儿童的兴趣特点和生活经验,我们确定了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各学年国际理解教育主题单元,学习的主题涉及文化理解、相互关系、历史认知以及环境问题等多个国际理解教育领域。这些主题充分顾及了不同年龄段的儿童的生活经验,这是使国际理解教育在小学阶段开展的关键所在。

        同心圆的放大形式 我们在课程中,按照“地域文化——中国文化——世界文化”同心圆的放大形式,展开主题学习,体现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民族文化与异域文化之间的交流。例如“从‘一汽’看世界”、“从‘八大部’看中日关系”,这都凸显出长春地域的特色,将这些地域性的素材作为国际理解教育学习的主题和原点,然后拓展到全国,拓展到世界,不仅容易激发学生的亲近感和兴趣,还有助于学生理解。

        课程的统整性 我们以品德与生活、综合实践活动这两大课程为核心,根据各学年国际理解教育主题的内容特点,统整了其他相关的学科的相关内容,形成各学科相互配合,相互补充。主要是以综合实践活动为核心课程,统整了相关的英语、品德与社会、音乐、美术、语文和信息等学科。学科课程的统整,加强了国际理解教育的系统性、日常化。

        在开展国际理解教育中,我们主要采取以学生为主体的体验、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从中培养学生自主发现、自主探究、自主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在这三个阶段中,我们把重点放在对学生选题的指导上,将各学年的教育主题,转化成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可操作的选题。为此,老师经常带领学生参观、考察、搜集材料、讨论交流,使学生不断生成自己的选题。例如以“从‘一汽’看世界”为学年主题单元的五年级同学,有的提出了“从红旗轿车与奔驰车的广告比较两国汽车文化”的选题,有的同学通过分析奥迪汽车的零件组成,体会世界汽车产业的相互依存性。

        学校在推进国际理解教育实践课程的过程中,建立了一系列质量保障制度。例如,成立各学年综合课程委员会,建立了课程实施的督导制度,提高了课程实施的质量;完善了相关的教研制度,加强了国际理解教育校本研究等等。(作者单位:东北师大附小) 

        图为东北师大附小中外师生一起演唱。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