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你们,谢谢报社。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是一家人!”
抱着本报送来的“情系人民,感恩人民,光明日报基层联系点”铭牌,四川省北川中学的张定文老师明显激动了。
“从2008年‘5·12’开始,光明日报这3年多来一直关心我们北川中学!在北川中学震后的每一个重要时间点上,都有光明日报的支持、帮助。我们早已心心相通。今天,报社在‘走转改’活动中,又把我们这所学生主要来自灾区山村的学校作为自己的联系点,我们更加感动——报社始终关心!我们就是一家人!我们一定把学校办好!”向来言语不多的校长刘亚春说。
“我们这个寨子还从来没有见到过北京来的记者呢!”虽然没有出过远门,但是云南省宁洱县勐先乡蚌扎村的村民马彩仙面对记者并不胆怯,甚至大胆提要求:
“我们这个寨子是比较穷,但是我们寨子完整保留保护了哈尼族文化传统,村上、镇上、县上已经决定好好开发我们寨子,搞一些旅游业。你们北京的记者来了,正好帮我们宣传宣传,让大家晓得我们,都到我们这里来玩!”
“太谢谢你来我们这样一个偏远村寨了!”谢意同样来自曾经当过蚌扎村支书的王咏梅。
“这几年,我们有意识地要求大人、孩子在寨内坚持用哈尼语交谈,保护民族的语言;组织村里的妇女制作哈尼民族服饰;设计编织哈尼族竹编工艺品。我们准备在一两年之内把寨子的农家乐搞起来,你们北京的记者来了,说明外面是关心村寨的,我们对村寨未来的设想也是对路子的,这让我们更有信心!”
“记者同志,你看是不是把这个联系点的牌子挂在我们镇政府呀!”云南省宁洱县磨黑镇副镇长仲春凤既有些不好意思又有些恳求地对记者说。
“还是挂在我们镇文化站嘛!”还不等记者回答,镇文化站的女站长就抢着说。
不等副镇长再多说,村民张莹就大声说:“谢谢你们来我们这里,你们能到这么偏僻的基层来,这样敬业地工作,真的让我们这些当地人感动。下一次,你再来我们镇、来我们寨子看看,肯定会发现我们村寨更漂亮!”
(本报北川永昌镇9月23日电 本报记者 汪大勇 练玉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