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电影《山楂树之恋》的男主角“老三”,很多人知道了那些常年在荒山僻岭奔波,吃尽各种苦头,却无怨无悔为国家找矿的地质工作者。9月初,沿着崎岖的山路,记者来到浙江省丽水市,探访了浙江省地质七大队现实版的“老三”们。
请读者和我们一起认识他们中的3位“80后”。
王岳勇,七大队一分队总工,2000年毕业于西南工学院,浙江缙云人。
一分队负责的项目位于丽水遂昌,队员们把一个废弃的小学校舍当宿舍。两个啤酒箱上横条木板就是凳子,房间里唯一的电器是一盏白炽灯。栏杆上晾着沾满机油和泥土的工作服,木板床下垫的是厚厚的稻草,房里房外满满的都是矿石样本。“这里的条件已经不错了,比帐篷强多了。”
王岳勇在山里已经待了10年。做地质调查,每天必须依照规定的观察路线采样,线到哪儿人就必须到哪儿,没有路就用柴刀“开路”。
“10年了,难道你真的不觉得苦,没有动摇过?”他沉思了一下说:“我永远忘不了师傅周俊法,他是我们队原总工,为找矿作出了突出贡献,享受国家特殊津贴。他得了癌症,痛得不能忍受,仍然进山。我到队里第一次进山,就是跟着他去的,看着他那病弱的艰难前行的身躯,我心里就打定了主意,要找一辈子矿,接好师傅的班。”
10年后,王岳勇接了师傅的班,担任了七大队一分队总工。
党晓亮,七大队地质技术员,2007年毕业于河南理工大学,陕西渭南人。
这位“80后”家在农村,“高考时老爹说地质好找工作,就给我报了地质专业。”可是到了七大队才知道,当地质队员可比农民要苦得多。“爬山越岭,风餐露宿,这些我都能忍受,最不能忍受的是山里的寂寞,这寂寞是长年累月的,是无边无际的。”
山里没有信号,不能打电话,不能上网,听个收音机都找不到台。“几乎每个晚上,村里就只有我的一盏灯是亮着的,那种巨大的寂寞让人很压抑,很难受。”党晓亮说。
一次偶然发生的事情让党晓亮解脱了。“那天很烦,对着大山大喊‘我讨厌你’,大山回应说‘我讨厌你’,我又喊‘我爱你’,它也回应‘我爱你’。我愣住了,跑回家写了一篇热情洋溢的日记:你热爱大山,大山给你带来快乐;你讨厌大山,大山给你带来的是痛苦。”
“现在不怕寂寞了吗?”记者问。“顾不上了,每天记录地质内容,分析石头岩性、断层发育,太多的东西要记,一刻都空不下来。”现在党晓亮已经担任了一个银矿项目的负责人,“如果我们找到了找矿突破点,会更忙的。”他还有一件喜事,队里的同事给他介绍了个家在丽水的女朋友,两人快请大家吃喜糖了。
谢常才,七大队地调院技术员,2006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内蒙古赤峰人。
谢常才当年考大学时并没有想学地质,“考得不好,被调剂到地质专业了。”毕业时,谢常才在招聘现场被七大队的人给吸引住了。“觉得他们很实在,从事的又是国家非常需要的工作,就签约来了七大队。”
从学校所在地武汉到了丽水,又到了地质队,进了山沟,谢常才的心里发凉了。情绪不好,工作当然没劲头。这时,队领导和老地质队员的关心、爱护留住了他。“队里为我们新来的大学生每人安排了一个老地质师傅,帮扶着我们迈开人生的第一步。工作上他们手把手教我们,生活中处处照顾我们。”
思想稳定了,谢常才积极投入到找矿中去,工作很出色。为稳定队伍,调动青年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队里从生产、经营、管理、技术岗位上大胆选拔100个表现突出的人才作为重点培养对象,谢常才成为其中一员,还担任了团支部书记。他舍不得离开七大队,动员在内蒙古师范大学毕业的女朋友也来到丽水,队里帮她在丽水找到了工作。“她和我一起在丽水扎根了,成了地质队员的坚强后盾。”
本报记者 林 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