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8月26日 星期五

    网络围观下的舆论生态

    作者:吴越仁 《光明日报》( 2011年08月26日 14版)

        近些年,在互联网发展的“狂飙”之下,“中国网事”也是风云变幻,令人目不暇接。而其中,网络围观的助推力更是不可小觑,甚至有人还打出这样的口号来——“关注就是力量,围观改变中国”。网络围观已然是利弊共生的典型社会现象。

        网络围观的特别之处,就在于将虚拟网络的无限参与和围观的现场感结合起来,营造出一个个网络“闹市区”,人人都握着“麦克风”,做着形式各异的表达——悄无声息的点击、长短不一的跟帖、嬉笑怒骂的表情等等。由此,万千字符不断交错、堆积,构筑起庞杂繁复、夺人耳目的言论空间。

        从现实看,这样的言论空间很有“舞台”效果——再细小的事情,再卑微的人物,一旦上了“舞台”就会成为热点。无论是地方官员手边的一包烟,还是少人问津的基层政府网站上的“悬浮”照片,抑或是某个女孩子爱慕虚荣地显摆豪车名包,围观形成了一个又一个公共事件,掀起了一轮又一轮的舆论风潮。在这个过程中,围观揭露了一些贪腐的事实,揭开了一些事件的内幕,给不少人讨回了公道。千万人你一言我一语的零碎话,竟能够起到如此社会功效,这恐怕算得上网络时代的奇观。

        就本质而言,网络围观与传统意义上的舆论表达和公民参与并无二致,只不过“围观”这个形式表现得更为杂乱、便捷、灵活,更富有即时性和互动性。因而,在积极的意义上,网络围观秉承和发扬了传统舆论监督所具有的建设性作用,体现了现代社会公共事务参与的广泛性。

        不过,网络围观展露出来的“另一面”也很显眼,有人甚至称之为“嗜血和恶趣味的”。在围观之中,伴随理性声音而来的往往是一堆堆的粗话、谩骂和诅咒,很多也是对隐私、暴力、审丑的肆意追逐和放纵。很多时候,网络围观所针对的事情本身淹没在无边无际的叫骂声中,显得无足轻重,而那些起哄的声音反倒成了焦点。正是这种无限复制的“恶趣味”,使“芙蓉姐姐”、“凤姐”和“小月月”等网络人物在骂声中走红,也使网络水军和网络推手有了“大展拳脚”之地,显现出极大的破坏力。

        总的来说,网络围观就是超越了一定时空限制的街谈巷议,其中理性和非理性、有序和无序、正确与错误等等交织混杂的现象在所难免。不过,值得提醒的是,当人们急急忙忙奔上网络快意围观的时候,好与坏的结果就掌握在每个人的手中。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