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在发展过程中,北歌公司对人才的培养具有怎样的认识?
赵丽华:任何事业的发展,人才是其中很重要的因素。在不断推出舞台艺术作品,取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同时,一大批艺术人才、营销人才通过北歌公司这个平台成长起来。而北歌公司灵活的用人机制,也为“各路英雄”提供了施展才华、提升自我的平台。
记者:在艺术人才培养方面,北歌公司有哪些举措?
赵丽华:我们采取了“巩固老演员、发展新演员、外聘名演员”的做法。对有一定知名度的演员给予更多的演出机会,用名人效应引领市场;同时,积极培养具有发展潜力的年轻演员,为新生力量提供充足的演出机会,打造北歌公司的舞台新星,提高观众对他们的认可度。
在北歌公司,有能力的演艺人员,就送出去进修,比如目前公司就有五名在读研究生,分别在中国音乐学院、北京舞蹈学院、清华大学等高校就读。他们都属于半工半读,一般演出不安排他们,等到有重要的、需要大规模演员阵容的演出时才把他们调遣回来。他们的学费是个人负担一部分,公司负担一部分,这样能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
目前公司还有多位在读本科生。这些年轻员工,在公司鼓励他们好学上进,提升技能的条件下,学习、工作的积极性十分高涨。也正得益于这种鼓励政策,北歌公司人员在总数不变的情况下,员工综合素质全面提升,整体趋向专业化、知识化、年轻化,学历和职称晋级比重大幅攀升。
除此之外,北歌公司对于年轻新演员的培养,采用破格启用的激励方式,每年都会对他们进行业务考核。考核结果优秀的,高薪聘用,他们也许在第一年便会成为主演、领衔主演。我们有一个内部职称评定标准,完全是根据个人能力来定的,在工资级差上拉开档次,打破了论资排辈,使得年轻人觉得在北歌公司有前景、有奔头。
北歌公司还积极鼓励艺术人才参加国内外各类赛事,因为准备比赛的过程,就是一个学习、提高的过程。本着这一原则,目前已有十余名演员在国内外重大赛事中获得单项奖。
记者:高端的营销人才是目前一些文艺演出团体在发展过程中的“短板”。在这方面,北歌公司有哪些经验值得总结?
赵丽华:营销人才是将优秀的文艺产品推向市场的咽喉环节,产品营销不出去等于零。我们充分意识到了“木桶效应”的重要性,除了注重培养艺术人才,对营销队伍的培养也是不遗余力,基本上已经形成了“产、供、销一条龙”的良性循环。
现在,北歌公司拥有一张独特而有效的销售网络,并以北京为中心,向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等地辐射,向剧目素材地和海外延伸。为此,北歌公司的营销主体以演出经营部为龙头,采取集中上岗培训机制,之后再按大型项目、商业项目、公益项目进行分组。公司30余人的专职营销队伍,干劲儿十足,像2010年营销冠军燕鹏,一个年轻的小姑娘,去年仅个人流水就创造了300多万元。
除了完成营销任务,公司还要求营销人员每周开一次例会,将最鲜活的市场信息带回来进行分享,以提升产品的市场对接力。(本报记者 王国平 通讯员 熊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