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8月20日 星期六

    热点思考

    自然资源管理:建设生态文明的基本任务

    作者:成金华 《光明日报》( 2011年08月20日 05版)
    刘道伟/图 来源:上海证券报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向中后期进一步推进,我国矿产、土地、水和森林等主要自然资源的消耗及其所导致的各项污染物排放会继续增大,这将对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带来更大压力。如何实现社会经济发展、资源能源节约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是我国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

        党的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首次提出我国要建设生态文明。十七届五中全会又对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提高生态文明水平提出了全面要求。生态文明突出了生态的重要性,强调尊重和保护环境,强调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必须尊重和爱护自然,不能盲目蛮干,为所欲为。作为人类文明的一种高级形态,生态文明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为目标,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具体体现。

        建设生态文明是我国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大战略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我国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共同呵护地球家园的必然选择。我国人口数量居世界第一,GDP已跃居世界第二,但主要自然资源的人均拥有量都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居世界前列。我国要顺利完成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目标任务,就必须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建立有利于资源能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经济发展方式、产业结构和消费模式。生态文明有一系列的评价指标,但根本的是自然资源指标。自然资源的丰富存量和可持续的再生能力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生态承载能力的基础。生态环境破坏主要是由于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和过度利用特别是矿产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和过度利用造成的。自然资源是生态系统、环境系统的构成要素,自然资源的组合就是生态系统、环境系统。因此,搞好自然资源管理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基本任务。

        我国在工业化和城市化推进过程中搞好自然资源管理,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加强对自然资源的存量保护。土地、森林、草原、湿地、河流、湖泊和海洋既是重要的自然资源,也是重要的自然环境、生态系统和生态资本。我们要对这些自然资源、自然环境、生态系统和生态资本制定严格的保护规划并加以落实,确保这些自然资源、自然环境、生态系统和生态资本的规模、结构、质量和功能不因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而改变。土地、森林、草地、湿地资源具有涵养水源、固土保肥、释氧滞尘等作用,河流、湖泊与海洋资源是吸收和释放温室气体的关键因素之一。保证这些自然资源期末存量不少于起初存量,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基本要求。

        二是加强自然资源的开发管理。自然资源开发会导致自然资源破坏和生态环境破坏,自然资源管理必须促使开发企业形成保护优先和合理开发的自律机制。要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治理的原则,在开发中保护自然资源,在开发中保护生态环境。鉴于当前我国资源开发企业过多,投资过热,存在违反经济规律、生态规律和技术规律滥采滥挖的问题,自然资源破坏和浪费较严重,开发区地面水和地下水环境、土壤和岩土环境、生物环境、矿山地质环境破坏和污染较大,需要通过市场准入制度、财税制度的进一步改革和矿业权、水权、土地产权的整合,提高资源产业的市场集中度和技术水平,提高资源综合回收率、综合利用率和环境保护满意率。

        三是加强矿产资源的需求管理和利用管理。矿产资源的过度利用是工业化和城市化对生态文明建设产生不利影响的重要原因。目前我国90%以上的一次能源、80%以上的工业原材料和70%以上的农业生产资料来自于矿产资源。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石油、煤炭、铁矿石、氧化铝、铜和水泥消耗量最大的国家。因为矿产资源的大量消耗,我国同时也成为CO2、SO2和有机污水排放最大的国家,工业粉尘、固体废弃物等污染物的排放量居世界前列。面对矿产资源的这种需求现状和利用现状,我们需要通过调整矿产品价格、能源补贴方式和排污权交易费用等措施,合理引导生产、流通和消费领域对矿产资源的需求,增加可再生资源对矿产资源的替代,逐步减少非清洁能源的利用比例,循环利用、清洁利用、高效利用矿物原料和化石能源,按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建立有利于资源节约能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产业结构和消费模式的目标,不断创新矿产资源节约利用、集约利用和清洁利用的机制。

        四是加大对自然资源损失的补偿力度。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占用了大量的绿地和水域资源,消耗了环境容量。森林、草地、湿地、江河与湖泊面积的减少,弱化与分割了这些自然资源系统的生态功能;上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对下游水体和土地形成了污染,影响了流域资源的生态功能;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破坏了水环境、土环境、生物环境、地质环境和大气环境。我们要通过建立自然资源损失和生态环境损失的补偿机制减少社会经济活动对资源环境系统产生的不利影响。要按照自然资源损失和生态损失足额补偿的要求,对每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活动和其他社会经济活动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和生态效益监测,根据评价和监测结果决定项目取舍、征税额度和补偿办法。各级财政要不断完善对生态建设工程的投入政策,加大对生态功能区的转移支付力度。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