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7月29日 星期五

    诚信之歌

    诚信的故事永远没有句号

    ——营口农民张凤毕一家诚信还债的故事引起强烈反响

    作者: 《光明日报》( 2011年07月29日 01版)

        7月15日以来,本报在重要版面重要位置连续报道辽宁营口农民张凤毕一家诚信还债的故事,在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

        7月19日,辽宁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张江作出批示,感谢光明日报对营口诚信一家人的报道;营口市委书记魏小鹏看了本报头版头条报道《心中,一片“诚信林”》后表示:“诚信林”的报道发人深思,催人进取,这是我市诚信建设的一个成果。我们要让诚信成为营口人的向往和追求,成为推动全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精神动力。

        7月18日上午,辽宁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张玉珠约见本报记者,称“张凤毕的报道非常感人”,要求省文明办全力配合本报做好张凤毕事迹的后续报道工作;7月20日,张玉珠和省文明办副主任戴晓梅一起到营口,慰问了张凤毕一家人。

        张玉珠说:“张凤毕是一个普通农民,生前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在去世多年后,一再被人提起,是什么赋予了一个普通人经久不衰的魅力?就是因为他用‘诚信’书写的人生轨迹,不但给自己的家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也给社会留下了弥足珍贵的人生启示。”

        “当前,一些领域诚信缺失,道德失范,成为社会肌体的毒瘤,给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造成极大危害。我们绝不能放任不诚信不道德行为侵蚀人们的心灵,必须勇敢地拿起道德的武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根本,大力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深入学习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使‘讲道德、做好人’成为社会风尚的主旋律。”张玉珠说,这些年来,在营口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的动员组织协调下,无数双温暖的双手伸向张凤毕一家,帮助他们打深井,种果园,盖起砖瓦房……张家人在用诚信感动社会的同时,也感受着来自社会的感动。在坚守诚信的道路上,张家人不是踽踽独行。诚信将无数爱心汇聚在一起,成为张凤毕一家走出困境的强大力量。营口市的做法告诉我们,倡导文明新风,褒奖道德典型,弘扬诚信精神,绝不能搞形式、走过场。必须动真情、办实事,使“好人有好报”的价值取向得以生动而具体的体现,只有这样,才能推动形成人心向善、见贤思齐的良好社会风尚。

        张玉珠说,辽宁是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雷锋工作和生活过的地方,半个世纪以来,雷锋精神在这里扎根、生长、发扬光大。鞍山有爱心郭明义,营口有诚信张凤毕,抚顺有无数个“百姓雷锋”,辽阳有“雷锋车队”,雷锋精神是辽宁宝贵的精神财富。今天,我们重提“诚信硬汉”张凤毕的故事,就是要在全社会昂扬起诚实守信的热情,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树起一面又一面践行守诺的旗帜。

        网友飞影在营口论坛上说:“今天一个叫《心中,一片“诚信林”》的帖子,让我有了发帖子的冲动。说实在的,张凤毕的事迹不是很惊天地泣鬼神,但却很感人,他用自己的一生去遵守一个诺言,直到自己的生命结束的前一刻,还在叮嘱自己的儿子,要把诚信进行到底。为了能找到更多有关张凤毕的资料,我特意去百度查询了一下,原来这个叫张凤毕的诚信故事竟然在光明日报上做了连载。一个普普通通的营口大石桥的农民,以自己真实感人的诚信故事,登上了党报,我为家乡人自豪。”

        网友不二先生说:“如果没有大家的帮助,老爷子一家也不会有今天。好父亲,留给孩子们更多的是精神财富!”

        网友莫大先生在光明网上留言:这个故事,让我很震撼。这让我想起去年的湖北信义兄弟,他们生死接力还工钱的故事也同样在社会上激起了千层浪。在当今信仰迷失的时代,这类事件一遍遍地刷新人们的道德认知。

        营口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明办主任康福洲告诉记者:“下一步,我们将复原张凤毕曾经居住的苦土房,连同现存的诚信林、真情井、爱心屋等一起,建设成辽宁省诚信教育基地。今年秋天,还将举行诚信果采摘节,诚信的故事在营口永远没有句号。”

        本报记者 毕玉才 本报特约记者 刘 勇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