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7月20日 星期三

    观 点

    曲艺往哪走?

    张亚昕 《 光明日报 》( 2011年07月20日   14 版)

        曲艺,这一艺术品种从来就和人民群众息息相关和紧紧相连,深深扎根于人民的土壤之中,从曲艺的经历看,这个根是任何力量也拔不掉的。源于原始社会的曲艺始终在不断传承和流传,并在历史上曾经有过几度辉煌的时期。

        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使曲艺从内容到形式呈现出新的面孔,在一个时期内,曲艺的各个品种,特别是相声、京韵大鼓、山东快书、苏州弹词、河南坠子、扬州评话等深受人民群众钟爱,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戏帮人,人帮戏”,这些优秀曲艺品种还推出了一批闻名全国的曲艺表演艺术家,这些曲艺大师对全国曲艺的繁荣和发展起到了非常出色的领军作用。

        时下,曲艺的命运又如何呢?实话实说,曲艺总是让人食不甘味,曲艺的方方面面,包括创作、演出、评论及观众等等,长期以来一直处于十分不景气的状况。曲艺的不景气,可以说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就已经引起人们的不安,大家上上下下做了一番努力,可于事无补。从那个时候开始持续到本世纪的今天,将近三十个年头了,曲艺仍然是振而不兴,创而不新,冷清低落,每况愈下。在这个期间,从上面说,办过多届曲艺节,一届不如一届。从下面说,各地常有民间茶社书会不断活动,但他们是“没娘娃”,无人引领,群龙无首,自找乐趣,还有什么质量和精品可言。从全国来看,各地专业曲艺演出令人悲观。专业曲艺队伍不能说完全名存实亡,但已很难稳定巩固,更谈不上壮大,很多专业曲艺人员不断调走,不断改行,找不到出路的也只能是散兵游勇,固守曲艺这块阵地的人微乎其微,全国各地的专业曲艺团几乎无一例外面临后继乏人的问题。由于专业曲艺惨淡经营,在加上大量民间分散的曲艺艺人无人问津的窘境,导致曲艺品种不断消亡。如果曲艺品种任其自生自灭,前景不堪设想。

        尽管曲艺的问题堆积如山,但这个“山”是可以搬走的。要找到曲艺的出路,必须抓住几个“根本”振兴曲艺,使曲艺走出一条复兴之路。我以为只要面对现实,解决问题,总会找出曲艺发展之路。

        曲艺的政府之路。曲艺的发展有赖于各级政府对曲艺的重视,首先要体现政府主导,在国家文化主管部门形成一个完整的配套的曲艺工作体系,设立专门的曲艺管理机构,出台繁荣曲艺的方针政策,制订曲艺的发展规划,设立曲艺国家奖项,管好专业和业余两方面的曲艺工作。组建国家级高等曲艺院校,充实和加强曲艺研究学术机构。创建中国曲艺团,让国人看到国家水平的专业曲艺表演,省、市、县曲艺演出团体也因此有了自己的领头羊。

        曲艺的出新之路。经验证明,曲艺要发展、要繁荣,推陈出新是成功之举,最大的拦路虎往往是陈旧落后的曲艺观念在作怪,在设障,在挡路。曲艺观念陈旧是曲艺界的一个普遍现象,甚至可以说是一个顽症,这也是另一个意义上的“传统”。我们要有这样一种认识,推陈就是继承,出新就要创新。从推陈说,传统曲艺有精华,也有糟粕,对精华要继承,对糟粕要删除。推陈必须区别情况,科学继承。从出新说,推陈出新的落脚点在于出新,曲艺必须与时俱进,与时代合拍,坚持“三贴近”原则,把握好时代脉搏和时代精神,重视现实生活中人民群众最关心的、最关注的也是最渴望的社会焦点和热点问题。

        曲艺的人才之路。三十年前,陈云同志为评弹界提出过“出人、出书、走正路”的要求,这个要求今天仍有现实指导意义。人、书、路的问题至今还是没有解决好,而人、书、路是曲艺发展和繁荣的关键所在。这里着重谈“出人”问题,因为有了人才,就能出好书,就能走好路。“出人”,就是建设一支曲艺创作队伍、一支曲艺演员队伍、一支曲艺理论队伍。

        曲艺创作队伍。历来没有创作队伍,先天不足,后天失调,没有根基。一直以来,曲艺都是自编、自说、自唱,就说新中国成立之后,创作者是表演者,表演者也是创作者,创作队伍先天不足依然如故。时至今日,曲艺专业文学创作人员仍是寥寥可数。国家应出台政策,向曲艺文学创作倾斜,从作家、编剧和曲艺艺人当中挑选一批热心曲艺文学创作人员,像戏剧那样,组成一个强势创作团队,给他们开小灶、吃偏饭,经过专业训练,变为曲艺创作队伍,并使这个团队成为蓄水池、常态化,必定会有曲艺经典问世,曲艺的繁荣也指日可待。

        曲艺演员队伍。现在全国有曲种400多个,演员队伍有10万之众,可分为专业演员队伍和业余演员队伍。专业曲艺演员队伍是官办的正规军,这支队伍建设应当是“点面结合、鹤立鸡群”的培养思路。从“点”上说,每个曲种、每个曲团都要培养自己的尖子人才或领军人物。新中国成立后,各个曲种、特别是一些主要曲种都有了自己的代表人物或大师级的曲艺表演艺术家,但随着这些人物的相继离世,这些曲种的传承危在旦夕。这说明,培养尖子人才或领军人物迫在眉睫。因为一个曲种的兴衰,一个曲团的存亡,往往取决于曲艺演员的水平和实力,更取决于有没有尖子人才或领军人物。从“面”上说,就是要建设曲艺的人才群。尖子人才或领军人物是重要的,但光靠单枪匹马尖子人才孤军奋战也难以成就事业。

        再说业余曲艺演员队伍建设,业余曲艺演员是民办的游击队,这支队伍当中,农民曲艺演员占据全国曲艺队伍的绝大多数,这是曲艺的广阔天地,也是曲艺的根基所在。农村曲艺演员队伍基本上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中。政府有关部门应制定扶持政策,救活农村曲艺队伍,救活农村曲艺市场,保住中国曲艺的根基。

        曲艺理论队伍。严格说,曲艺理论没有队伍,国家设的曲艺研究机构,只有几个人孤军奋战,各个地方专门研究曲艺的人也是寥寥无几。曲艺理论的这种尴尬,很难促进曲艺的发展和繁荣。当务之急是组织队伍,充足力量,不仅国家曲艺研究机构要成为权威的和有一批境界高专家、多学科、跨领域、高素质的一个强势学术团队。各省、市相应地也要配备专业曲艺研究人员,再加上为数众多的“拉拉队”,这就形成一支曲艺理论队伍。我认为,曲艺理论派上用场之时,就是曲艺复兴之日。过去,曲艺不被人们重视,这与曲艺理论研究薄弱和滞后有因果关系,要改变曲艺理论研究现状,既要做好基础理论研究,更要注重应用理论研究,要把曲艺实践作为一个重大课题、长期课题、战略课题深入探讨和研究。

        曲艺的传播之路。曲艺有了传播才能实现自身价值,才能得以生存。曲艺经历了原始传播、场所传播和现代媒体传播。纵观曲艺的传播途径,我们说,原始传播和场所传播尽管有自己的优势和好处,但它毕竟是传统方式的传播或说手工方式的传播,有着太大局限,很难扩大传播。而要使传统曲艺获得更广泛的观众,就要扩大和增多传播媒介和载体。以广播、电影、电视和网络为代表的新兴媒体正在迅猛发展,这为扩大曲艺传播带来了福音,实践证明,新兴媒体和曲艺联姻已经取得令人欣慰的成果。

        但是,曲艺和现代媒体的契合与联姻还有很长很远的路要走。以往,曲艺通过广播电视扩大了传播,但这种传播没有变成主动和常态,只能理解是一种随意和即兴所为。曲艺和电视结合应当说还没有上路。我们国家不仅是戏曲大国,也是曲艺大国,传统曲艺同传统戏曲一样,同样是汪洋大海,曲种多,曲作无以数计,按理说,曲艺同电视结合具备条件。同戏曲相比,曲艺的艺术表现形式简便,演员少,道具、伴奏乐器简单,曲艺的这个基本样式同电视结合比较容易。当然,曲艺变成电视化的曲艺,还得用电视手段处理,简而不杂。

        新时期以来,特别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曲艺艺术呈滑坡之势,各个曲种、曲团面对市场,在同众多的娱乐型节目竞争中败下阵来。 曲艺目前的这种尴尬处境,不出名家,不出名作,“精粹”不得,拿什么上电视,进而成为电视曲艺。不过,我们也不必悲观,曲艺有悠久的传统,自有它醉人的韵味。时代需要曲艺、人民需要曲艺,曲艺人奋起直追,背水一战,推出一大批曲艺名家和名作,曲艺就一定能走进电视,让电视曲艺插上传播曲艺的翅膀。

        (作者为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学术秘书)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