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7月16日 星期六

    维基技术

    推进个性创造与社会共享的融合

    作者:高 钢 《光明日报》( 2011年07月16日 06版)

        维基(Wiki)技术是Web2.0技术时代最具革命意义的技术之一,它让我们看到人类从事伟大创造的全新模式:设定宏大的目标,通过网际协作,将每个生命的创造能量聚集到同一系统的运行中,组织大规模的创造将这一目标不断实现、不断完善,其整个创造过程为全社会共享。

        凝聚人类宝贵的品质和高端的智慧

        维基(Wiki)是一种多元协作的网络写作工具。维基(Wiki)网络平台是一个由网民共同创造与维护的空间。在维基平台上,所有参与其中的人都可以用自己的观察和分析参与同一主题下的信息创造,围绕共同的主题,贡献基于个人创造的多元智慧,对与这一主题相关的信息进行无限的动态扩展。

        我们迄今所见的Wiki技术理念的成功应用之一,就是维基百科。

        维基百科(Wikipedia)是一个基于 wiki 技术的多语言的网络百科全书的全球协作计划。“它的目标及宗旨是为全人类提供自由的百科全书──用他们选择的语言所书写的,全世界知识的总和。” 

        2001年1月15日维基百科这一近乎狂想的工程规划启动,时至今日,维基百科,已经成为互联网上最大的资料来源网站之一,在互联网世界排名于世界第八大网站。目前在276种的独立语言版本中,共有6万名以上的使用者贡献了超过1800万篇词目。总登记用户也超越2650万人,而编辑次数更是超越10亿次。

        截至2011年6月,共有360453篇条目以中文撰写。每天有数十万的访客作出数十万次的编辑,并创建数千篇新条目以让维基百科的内容变得更完整。

        中国人在自己的维基平台上进行的创造更为可观。2005年7月,由潘海东博士主持创办的互动百科(www.hudong.com)网站面世,到2011年4月,互动百科已经形成拥有524万个词条、54.1亿个文字、570万张图片和337万注册用户的全球最大的中文百科网站。

        一个简单的数量比较就可以看到传统的知识创造模式与维基的知识创造模式之间的差异。

        世界三大印刷版英文百科全书的内容容量如下:

        《不列颠百科全书》(Encyclopedia Britannica)共32卷,在其基础上扩张的《大英百科全书网络版》(Encyclopedia Britannica Online ),有98000个可检索词条。

        《美国百科全书》(Encyclopedia Americana)共30卷,在其基础上扩张的《在线美国百科全书》(Encyclopedia Americana Online)有2500万字,45000条目。

        《科利尔百科全书》(Collier's encycopedia)共24册,25000个条目,2100万字。

        而目前维基百科的英文词条总量超过366万条,是上述三大印刷版英文百科全书词条总和的20倍以上。

        《中国大百科全书》共32卷(正文30卷,索引2卷),共收条目6万个,约6000万字,插图3万幅,地图约1000幅。

        互动百科的词条总量是它的80倍以上,文字总量是它的88倍以上,图片总量是它的160倍以上。

        传统印刷版的百科全书容量与互联网维基平台上的百科全书在数量上显然不能同日而语。然而,人们会有置疑:传统的百科全书是各个领域的专家按照严格的科学规范撰写的,那是有着学术信誉的工具书。而互联网上各种维基百科的创造者是自由的网民,是这些网民在自由状态下的知识生产活动,他们撰写的东西可信吗?

        面对社会上对维基百科“有其量无其质”的疑虑,2005年12月14日,创刊于1869年的世界上最早的国际性科技期刊、也是世界上最权威的科学杂志之一的《自然》杂志,组织了一次验证性调查。研究者对维基百科和大英百科两个百科全书里41篇科学内容的文章进行比较之后,认为维基百科含有162个错误,大英百科全书含有123个错误。 

        尽管这一调查的结论引起了争执,大英百科声称《自然》杂志的比较犯了严重错误, 而《自然》则否认这个比较有错。

        不管双方在细节上如何各执一词,我们看到的是,平台已经提供了基于每个生命创造的公共协作的技术平台,这个平台具有如此之大的智慧集成能量,它能够高效率地创造出人类历史上其他方法与途径难以创造出来的奇迹。    

        维基智慧创造模式的特征与不足

        维基智慧创造模式呈现三大特征:

        目标共识。维基的信息生产过程围绕着事先确定的极其明确的目标进行,参与信息提供的网民必须遵从这一目标的内涵,围绕这一目标进行信息的提供和修改。在维基模式里,个性的创造自由必须在社会性共识目标的高度关联中实现,所有与社会性共识目标无关的信息生产活动,将被拒绝于信息生产的平台之外。

        自由创造。互联网正在为每个人获取信息和传播信息的权利最大程度实现提供可能。维基技术也没有扼杀每个社会成员的个性需求,相反,它极力开发着每一个社会成员自由创造的能量。由于Wiki用简单的格式标记取代了复杂格式标记,因此信息的创建、更改与发布更加便捷。网民可以自由设定创造主题呼吁共同创造,也可以对别人已经设定的主题进行内涵与外延的扩张性建设,还可以对已经建成的信息进行编辑和修改。维基平台将全面展示这种多元创造的动态景观,为人们提供观察事物的更加多元的视角和获取知识的更为丰富的渠道。

        无限协作。协作是维基的本质,大规模协作是维基运行的基本模式。2007年那本名为《维基经济学》的畅销书,将协作衍生的“投入和共同创造”的经济命名为“维基经济”(Wikinomics)。这本书的副题解释了维基的核心奥秘:“大规模协作如何改变一切”。Wiki推进的协作是大规模的协作,甚至是网际之间超大规模的协作。用无限的协作推动无限的创造达及没有止境的高端目标,这是维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量所在。

        维基技术和任何科学技术一样,具有自身的负面效应。它在开辟自由创造与有序协作空间的同时,也支付着运行的代价。其中包括:

        海量信息所导致的重点淹没。当参与信息协作的人数在网际范围内剧增之时,信息的生产规模将急剧扩张,这种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的迅速生成的海量信息,必然会对有价值的信息在客观上造成淹没之势。

        多元价值取向对系统稳定性的冲击。当具有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政治信仰、不同思维方式、不同感情倾向的网民都能够参与信息制造和信息修改的时候,不同文化体系的冲突,不同价值观念的辨争将是信息运行的常态。因此,信息系统运行面临的震荡力就将产生。

        公共开放平台面临的安全威胁加剧。人类在现实空间遭遇的任何威胁,在网络世界里都会出现。维基这种开放性的公共平台将面临更为复杂的干扰力、破坏力甚至是摧毁力的威胁。

        然而,如果我们相信公众参与的信息创造与传播是信息权利演进的必然趋势,那么我们只能坦然面对伴随网络技术而生的所有问题与弊端。

        在网络信息传播的发展进程中呈现的一切负面效应,只能寄希望于两种力量的制约:一种是技术力量的制约——加速研发能够趋利避害的信息控制技术,之中包括安全维护技术、价值辨识技术、垃圾过滤技术、信息搜索技术,以制约有害信息,提升互联网信息使用的效率与效益;一种是人类自身力量的制约——人类文明道德的升华和人类理性精神的完善,以纯洁互联网使用的动机,增强互联网信息环境建造的公共责任。

        维基技术给了我们诸多具有社会意义的启示

        人类是通过理性主导的创造活动实现自身发展欲望的智慧生灵。人类有足够的经验告诉自己,真实的创造是实现利益分享的前提。维基技术引导的创造模式正是因此获得了来自人类本性的支撑和驱动。正是基于对人类这一本性的信任,Wiki技术的应用者们敢于让网民直接参与网页的撰写、修改和编辑,敢于在网际范围内组织社会性共识目标的合作。

        我们看到:协作是有效的创造模式。基于个体生命的创造而形成的网际协作蕴藏着无限潜能。将无限的个体生命的创造元素聚集到具有社会共识价值的公共创造过程之中的时候,这个创造过程就赢得了无限发展的可能与动力。

        社会共享是扩大协作规模、延续协作进程的终极动力。当人们从超越时空的多元协作中感受到这种协作创造的丰硕成果之际,人们就能获得延展这种协作的更坚强的信心,更持久的冲动。

        人们在维基平台上的创造与协作不仅可以让他们在欣赏自己创造的时候充满愉悦,而且会让他们在同一过程中审视自身的局限和自身的责任,从而为从事更伟大的创造完成新的精神升华与智慧演进。

        当人们把个人的智慧创造活动融入社会协作过程中的时候,人们将更深刻的认识自身的价值、自身的权益、自身的公共责任、自身利益与公共利益之间的依存关系。维基的社会意义将在此时比有形的创造过程更为深刻地呈现。

        迄今为止,维基技术的应用还处于最初的尝试时期,我们对维基技术蕴藏的巨大潜能和深刻意义还未能尽知。然而我们能够感觉的是:维基技术正在与人类的共同理想发生着深刻共鸣:珍视每一个生命的价值,开掘每一个生命的潜能,给力每一个生命的追求,成全每一个生命的理想。这一切正在维基技术的应用和互联网的应用的实践中日益清晰地呈现。

        维基不仅是技术革命者,而且是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它一定会不断突破人类已有的创造与协作的边界,渗透到人类社会生活更为广阔的领域,从而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改变社会的存在方式与运行方式,释放它推进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发生变革的巨大潜能。

        我们深信,维基技术平台上的创造与协作将推动知识的普及,文明的共享,社会的和谐与进步和人类的自我觉醒与升华。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