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深刻的去感受生活,一定要画出真情实感”,“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艺术创作过程中,我始终恪守着这个信条。
2010年6月,应四川省委的邀请,我与众多知名画家走访四川。水磨镇位于汶川南部山区,是多民族聚居地,距离映秀镇不到10公里。当时,水磨镇受灾也非常严重。灾后两年的水磨镇是个什么样子?这是我当时脑海中所浮现出的疑问。当我真正站在一片废墟之上重新建设起来的水磨镇口时,感受到的是无比的激动与感慨。被地震大面积毁坏的地方,几乎就像一个被高明的医生治愈的病人一般,看不到身体上的一丝伤痕。大地震发生后,党和政府在第一时间组织各方力量拯救生命,并迅速开展恢复重建,实行“对口援建机制”,经济发达的广东省佛山市负责重建水磨镇。援建者没有把重建当作一个“房倒盖房、路坏修路”的建设任务,而是开展调研,跑遍当地的山川水泽,在深入了解经济发展、历史文化、群众需求后,才制定出新的城镇建设规划。
实地考察的所看所感,点点滴滴都给予了我莫大的欣慰与鼓舞。从四川归来后,怀着异常激动的心情与无法抑制的创作灵感,我打算创作一幅以水磨镇为主题,反映灾后重建的山水画作。大约两个月的时间,期间几易其稿,反复推敲,《》由此诞生。
在构思过程中,我力图在“求真”与“求美”之间取得艺术平衡。在画面处理上,前景的瀑布是一个虚构的形象,它突出了画面的动感。中景的水磨镇则全部来自现实中的景象,画面在选材和构图上力求反映两种主题:一是当地重建家园的如火如荼场景;一是多民族融合,安居乐业的盛世欢歌。此外还有大量正在建设中的建筑物形象,其中既有我对正在建设中的水磨镇的至诚礼赞,也有希望未来的水磨镇更加秀美安逸的真心期许。
(本文由张涛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