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7月15日 星期五

    内部改善:扩大内需的必由之路

    贾根良 《 光明日报 》( 2011年07月15日   11 版)

        摘要  在高速公路通行费全球最高、流通费用率远高于国外,以及国内市场分割的情况下,扩大内需是不可能实现的。为了落实扩大内需的总体战略方针,我们必须在改善内部经济环境(即“内部改善”)上苦下内功,这已经成为扩大内需的必由之路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新的攻坚点。

        国内市场环境的弊端阻碍了内需的扩大

        从历史经验看,出口导向型经济作为一种经济发展战略并不适合于具有广阔国内市场规模的大国经济,因此,我国从过去十多年主要依赖国外市场的出口导向型经济,逐步转变到国内外市场并重甚至以内需为主导的发展模式,无疑是一种深刻的结构转变。

        在这种转变过程中,由于我国过去偏重出口导向型经济而被忽视的许多问题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例如,我国生产的许多产品在国外不仅比国内要便宜而且质量也好的多。又如,由于金融危机导致外销困难,国内一些营销商从外贸企业采购到一些产品,上市后被抢购一空。但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出口转内销仍被外贸工厂看作是下乘之选。

        单从人口规模看,我国有世界上最大的内需市场,但为何有那么多企业无视国内庞大的市场规模而偏爱出口呢?笔者认为,制约内需发展的国内市场障碍是产生上述两种现象的基本原因。最近有关高速公路天价过路费的报道揭露出了问题的冰山一角:高昂的运输成本是我国生产的产品在国内比国外昂贵的重要原因,我国各种过路过桥费已高达运输企业总成本的1/3。

        内部改善的基本经济学原理

        美国是私有化程度最高并强调地方政府分权的国家,但作为世界上高速公路里程最多的国家,其收费公路比例却很低。原因何在?1956年,美国通过了《联邦资助公路法案》,根据该法案,美国州际高速公路由联邦政府和州政府按9∶1的比例出资,也就是说,高速公路这一公共产品基本上是由美国联邦政府利用公共投资免费提供的。美国的这一传统可追溯到其经济发展的早期。在1815年开始转向内需发展模式后,美国人发现,由于过去偏重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其国内市场十分狭小,内陆地区交通极为不便,严重阻碍了国内市场的形成。为此,著名政治家亨利·克莱在1824年提出了被历史学家们称作“伟大构想”的“内部改善”政策:运用关税收入通过公共投资的形式,免费提供公路、运河等基础设施。虽然在19世纪下半叶美国铁路大多由私人建造经营,但其收费标准、债务资产比率和收益率受到了政府严格的管制,我们现在使用的“公用事业”这个概念就是在这种管制实践中诞生的。

        美国的经验说明,在基础设施上免费的公共投资所获得的回报不能通过它产生的收益来测量,而应按它在降低整体经济总成本的作用来衡量。免费公共投资的目的是降低基础设施价格,进而使生活和商业经营成本最小化,提高国内市场运转的整体效率和竞争力,这就是美国在经济崛起时期“内部改善”的基本经济学原理。历史学家认为,由“内部改善”所推动的美国国内市场规模的扩张或内需的扩大并不亚于技术创新对其工业化的影响,对美国资本密集型和规模依赖型工业的崛起并在19世纪末取得全球性竞争优势产生了重要作用。

        笔者借用“内部改善”来泛指国内市场环境的改进。我国目前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不仅需要引入这种思维,而且在改革国内商业流通体制和统一国内市场等方面更需要这种大政方针。

        流通体制改革和统一国内市场任重而道远

        目前,沉疴日久的“潜规则”几近成为国内商业流通体制的痼疾,这些潜规则包括高昂的进场费、各种名目的杂费以及“没有止境的货款拖欠”,等等。笔者认为,问题的根源在于我国制造业不仅在进出口而且在国内市场上都没有渠道控制权和价格定价权,而后者又多为外资企业所掌控,如果不从制造业的产业价值链和市场结构等系统性思维的角度入手,这一问题将无法解决。

        长期以来,地方保护主义一直阻碍着我国国内统一市场的发展。总体来说,造成国内市场分割的原因主要有两个:第一是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中央与地方之间分权体制和GDP作为考核地方官员的指标所导致的国内市场分割。第二则是出口导向型经济所致。在加入WTO之前,我国的地方保护主义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由于各省间产业雷同情况相当严重,因此,在加入WTO后,跨国公司就把我国各省廉价劳动力和廉价自然资源迅速纳入其全球产业价值链中,其结果是我国各省的国际一体化程度大幅增加,而国内市场的一体化程度却进一步被弱化,这是造成我国制造业企业不仅在进出口而且在国内市场上都没有渠道控制权和价格定价权的重要原因。

        内部改善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新的攻坚点

        由于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具有广阔的国内市场规模,因此国内市场一体化比外部市场一体化要重要很多倍。但最近有报道说,三年前由于国际金融危机而被迫开拓国内市场的外贸企业已有大半铩羽而归,其直接原因不仅是令人诟病的国内商业流通体制。收费公路上密密麻麻的收费站不仅大幅度提高了国内商品的价格,而且也严重妨碍了商品流通的发展和高效一体化市场的形成,地方保护主义更是助长了这种国内市场的分割。

        我国已进行了30多年的经济体制改革,为什么在国内市场环境的改善上至今仍困难重重?原因就在于,我们过去几乎把注意力都放在了与全球化的接轨上。但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出口导向型经济难以为继,迫使我们采取了启动内需的新战略,不得不把眼光转向了国内市场环境的改善上。因此,今后一段时间,内部改善必须成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新的攻坚点。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