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7月09日 星期六

    水润中原粮满仓

    ——河南水利保障夏粮实现“九连增”

    《 光明日报 》( 2011年07月09日   01 版)
    2009年6月19日,河南洛阳,黄河小浪底大坝2个排沙洞同时开启,放水量达到每秒2600立方米,形成壮丽的巨瀑景观,黄河第九次调水调沙正式开始。CFP

        “今年春上一滴雨没有,小麦还能有这么好的收成,要在过去,真是不敢想象。”

        河南封丘县应举镇铁坡村的姚铁兵沉浸在夏粮丰收的喜悦中,他告诉记者,从小麦播种到收获,他家的地里浇了六遍水,这都得益于近年来政府投资新打了不少机井,灌溉条件明显改善。全村不到200户,2000多亩耕地虽然遭遇了大旱,但比往年没有冬灌的产量有明显提高。

        作为全国最大的夏粮主产区,在遭遇了连续130多天无有效降水,60年来最严重的冬春连旱后,河南依然获得丰收,预计夏粮总产在去年618.2亿斤基础上又有增长。中原儿女用夏粮连续九年增产的骄人成绩为建党90周年献上了厚礼。

        “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指出,在前进的道路上,要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河南是全国第一农业大省、第一粮食生产大省,肩负着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贡献的重大责任。农业特别是粮食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建设中原经济区,走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为代价的三化协调发展之路,将贯穿整个中原经济建设主线。”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表示,无论何时,河南都将继续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应有的贡献。

        “从‘看天望收’到‘连年丰产’,河南粮食生产的根本变化,得益于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近几年,河南省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粮食生产的综合保障能力大大增强。”在对河南粮食生产连年丰收这一现象进行总结思考时,河南省长郭庚茂如是表达自己的观点。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在关系粮食生产的水、肥、种、光、温等因素中,水的增产作用最为突出。新中国成立62年来,在坚持大江大河统筹治理的同时,河南一直坚持发动群众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积极发展灌溉农业。尤其是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省委、省政府在坚持开展“红旗渠精神杯”竞赛活动的同时,持续增加水利投入,不断加快水利改革的力度与步伐,使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在近几年里有了突破性发展。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使河南农田水利建设又上了新台阶,截至目前,河南全省有效灌溉面积已达7621万亩,其中旱涝保收田6077万亩,占全国的1/5;全省万亩以上的灌区255处,有效灌溉面积2685万亩;建成并初步发挥效益的引黄灌区27处,年平均引水量约21亿立方米;小型塘堰不计其数,田间工程则几乎覆盖了所有的农田灌溉面积。

        “河南不仅农田水利建设抓得紧,效果好,形成了一套富有成效的举措和办法,而且抗灾减灾工作抓得也很实,成效很大,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工作机制。可以这样说,河南的粮食生产是我国粮食发展的一个典范,河南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全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一个标杆。”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曾这样称赞道。

        水润中原,粮丰物阜。“十一五”期间,河南省水利工程防洪减灾效益达200多亿元,抗旱灌溉3亿多亩次,有效减轻了洪涝干旱造成的灾害损失。目前,河南全省有效灌溉面积与解放初期相比增长了12倍;节水灌溉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起步,短短十余年间,已累计发展2049.69万亩;全省91%以上低洼易涝和87%以上盐碱地得到了不同程度治理,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已经初步形成除涝与灌溉相结合的比较完善的工程体系。“农田水利设施的持续完善,为河南省抗御水旱灾害、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农业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也是河南能打破过去粮食生产总是在增产两三年后就要减产这一历史怪圈,实现持续稳产增产的根本所在。”河南省水利厅厅长王树山说。

        本报记者 刘先琴 本报通讯员 董一鸣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