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军小姐作文《促人成长的公选》,发于近日《北京日报》。她说,她2004年参加北京市公开选拔干部考试,是“响应组织号召,接受公选考验”,“也好奇公选是怎么回事,想看看自己在大考场中能排到什么位置”。首考失利,她没气馁,说“下次公选,还会参加”。两年后再试,依然铩羽而归,但她说这两年“学习积累并没有白费”,进入考场时,“脚步已不再慌乱”。又过两年,三番“坦然迈入考场”,中了!当她“在入选面试考生名单中看到自己的身份证号码时,眼泪一下子涌了出来”,“激动和成就感不亚于夺取了世界冠军”!
谢军的激动和成就感,与众不同。别人考就考了,她考,就是新闻,议论铺天盖地而来。有人在报上说:“‘棋后’考公务员,人们显然更关心她是如何考的,考试过程是否透明、录取是否公开,在同等条件下她会不会被特殊照顾”,等等。这想法并非没来由——此前很多退役优秀运动员不考试,不公选,不知他们在体育运动特长之外有无做官的基础和本事,仅凭长官意志,就当了官,大多成了“局座”之类。谢军参与“公选”,要凭本事报考,本是正途,光明正大,有人却劝她:“别逞强,不露拙”,否则,考不上“丢人”不说,还给人“往上爬”的感觉,犯不着走这条路。但谢军靠实力和韧劲,考上了。她“在公选搭建的平台上,得到了脱胎换骨的锻炼和全面成长”,开辟了自己人生的一条新路,怎能不激动,怎能没有一种特别的成就感呢!
谢军参加干部公选,一考再考三考,是挑战自己,用她的话说,这里“毕竟不是自己最熟悉的国际象棋赛场,而是与来自社会各行各业精英一起的综合职业能力素质较量的舞台”。面对新的“较量”,她自尊自强自励自信,不吃老本,不要“照顾”。早先,她进入国际象棋赛场并在那里鏖战,也是百折不挠的劲头,战败了再战,勇往直前;不然她也不可能14岁成为大师,18岁晋升国际大师,21岁时在西方人长期独领风骚的这块领域异军突起,纵横捭阖,成一世之冠。读书也是——不当运动员了,她坚忍不拔地补习文化,令人惊异地攻下了心理学和教育学双料博士学位。有这样澄明的心性和厚实的底子,那些对她报考干部公选说三道四之人,自会闭上嘴巴。
然而下棋和做官毕竟是两种路数。一个棋坛翘楚要“做官”了,即使是“考”的,一些人仍难免嘁嘁喳喳——她行吗?我私下觉得:她行。第一,如谢军说,“公选促人成长”,人们不应把充分准备并勇敢参加了三次公选考试而最终取胜的谢军,仍然看做一个棋手。第二,下棋虽不是“做官”,但谢军这个聪明棋手在高智慧的激烈博弈中的非凡体验,使她更深入感悟到做人和“做官”的道理,她在《有灵性的棋子》一文中说:“从象棋上我们能看到东方特有的文化,旧时帝王将相深居皇宫高高在上地生活在小小棋盘上得以充分的体现。而国际象棋呢,透露出的则是一种平民文化和崇尚英雄的‘草根’色彩,小兵冲到棋盘的底线能变成威力巨大的棋子,王也要在战事需要时御驾亲征冲到战火纷飞的前线。”谢军没有豪言壮语,而从她极度熟稔的对弈规则中升华到的比别人更清醒的认识,我以为正是她得天独厚的优势,是她在新时代当好一个公仆的思想基础。
谢军还是一位文笔朴实的散文作家,不时有佳作发表,人们从中可略知她的信息。她在《促人成长的公选》中说:“公选有点像古代岳母刺字,‘精忠报国’时时鞭策:作为一名公职人员,必须不断学习,用一颗忠诚的心和精湛的业务能力报效国家。”到现在为止,我不知富有传奇色彩的谢军小姐做的是什么“官”,以及她的政绩如何?我一直隐隐觉得:她在新官位置上,一定会像棋盘上的“小兵”那样冲锋陷阵,至少不会“高高在上”。她这篇新作,印证了我的感觉。做名人,做“官人”,当如谢军。
(作者为著名杂文家、原任职北京某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