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毛泽东于1942年5月2日至23日中共中央在延安杨家岭召开的文艺座谈会上发表的两个讲话(即“引言”和结论报告),系统地总结了“五四”以来革命文艺运动的经验,回答了中国革命文艺运动中长期争论的一系列带根本性的问题,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和党的文艺路线,指明了革命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根本方向。毛泽东在讲话中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文艺工作者要为工农兵服务,要在斗争中学习马克思主义,学习社会,改造世界观,转移立足点。无产阶级的文学和艺术是无产阶级整个革命事业的一部分,应成为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武器。同时指出,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人类社会生活反映的产物,社会生活是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因此,革命文艺工作者必须到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根据实际生活创造出革命的文艺作品。讲话还论述了批判与继承、普及与提高、动机与效果等关系问题。
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深刻地阐明了革命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根本方向,把五四以来的革命文艺运动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不仅对文艺界的整风运动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而且极大地促进了广大党员和干部改造世界观的自觉性。
毛泽东的讲话当时由周昆玉等4人做了速记,随即根据速记稿整理出记录稿。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实践检验和反复地听取意见,毛泽东才让胡乔木整理了一遍,最后,由他自己修改定稿,于1943年10月19日在《解放日报》上全文发表。第二天,中共中央总学习委员会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党组织收到这一文章后,尽量印成小册子发送到广大的学生群众和文化界知识界的党内外人士中去”。当月,延安解放社即正式出版了单行本(见上图),这是《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最早的一个版本,人们习惯称之为“解放社本”或“43年本”。
该版本为铅印,40页,32开。正文前附有《解放日报》编者按。此次展出的是该版本的初版样书,扉页有尹达的钢笔题字:“这个本子是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正式出版时的第一版的最初的样本,因为工作关系,我始终经手。当时是以最大努力使这本书不出校对上的错误。所以,我在二十年来带在身边,一直保存到现在。 尹达 一九六二年五月廿二日。”
尹达(1906-1983) 河南滑县人,原名刘耀,字照林。1928年在河南大学学习时,曾参加安阳殷墟考古发掘。1937年底到延安,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国人民大学研究部副部长、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和考古研究所所长、《历史研究》主编、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等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