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初,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四军主力,从井冈山出发南下,逐步开辟出以江西瑞金为中心的中央革命根据地,赣南闽西,红旗招展。
82年后,今天的我们,来到这座已初具中等规模的现代化城市,追寻着革命先辈的足迹。
这片红色的土地上,留存着辉煌的历史记忆。1931年11月7日,瑞金叶坪谢家祠堂里,第一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隆重召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宣告成立,来自全国的610名代表一致推选毛泽东为临时中央政府主席。从此,瑞金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个红色首都,一代共产党人在这里开始了共和国建设的伟大预演。
在叶坪革命旧址群,身着红军服的讲解员刘文略转述着当年亲历者的回忆:“那时候,道路两边的树上都挂满了红灯笼,大家都高兴得很哩!”
这片红色的土地上,也留存着悲壮的历史记忆。有史料为证,在苏区时期,瑞金22万余人口中即有5万余人参加了红军和地方的革命斗争,有3.5万余人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而其中,有名有姓的烈士仅为17166人。
在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纪念馆,馆长邹亮辉含泪讲述了当年一位老人的故事:第五次“反围剿”期间,老人先后将八个儿子都送上了前线,后来,他的孩子们全部牺牲在了战场上。这位可敬的老人,他的名字叫杨荣显。
是什么样的情怀,让瑞金人民视死如归捍卫自己的“红都”?是什么样的动力,让瑞金人民前赴后继投身红色的伟业?
在瑞金,有一口“红井”,78年来,一直默默地讲述着问题的答案。
“瑞金城外有个小村叫沙洲坝,毛主席在江西领导革命的时候,在那儿住过”。翻开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这篇名为《吃水不忘挖井人》的课文,自新中国成立后一直使用至今,教育和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人。
家住沙洲坝、今年已88岁高龄的杨荣河老人,曾亲眼看到毛主席挖红井。他至今犹记:当时的沙洲坝是个异常干旱缺水的地方,村民吃水、用水都靠门前又脏又臭的池塘水。尽管村民很早就想挖井取水,但一是因为穷,没人带头;二是听风水先生说,沙洲坝的龙脉是条旱龙,不能打井,否则会坏龙脉。因此,挖井的想法始终未实现。直到1933年9月,为解决村民饮水难问题,住到沙洲坝、时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的毛泽东亲自勘探地形,带领战士挖井。看到主席动手挖井,村民们再没顾虑,一起加入了挖井的行列。不到几天,一口深五六米的井挖成了,泉水喷涌而出,当地村民从此才喝上了干净的井水。
解放后,瑞金人民维修了这口井,取名“红井”,意为“革命之井”、“红色之井”。同时,在井旁立了一块木牌,在上面写下“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以表达沙洲坝人民对毛主席的怀念和感激。后来,木牌改成了石碑。
就在“红井”挖成几个月后的1934年1月27日,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二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上,毛泽东作了题为《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的讲话。“要得到群众的拥护吗?要群众拿出他们的全力放到战线上去吗?那末,就得和群众在一起,就得去发动群众的积极性,就得关心群众的痛痒,就得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解决群众的生产和生活的问题,盐的问题,米的问题,房子的问题,衣的问题,生小孩子的问题,解决群众的一切问题。”
他的这番话,如同红井水滋养了沙洲坝村民一样,滋润了红都群众的心。
“吃水不忘挖井人。要想大家记得住,先得要‘挖井’。对于共产党人来说,‘挖井’,就是实实在在为群众谋福利、带领群众致富。”这也早已是瑞金市历届党委、政府的共识。瑞金市委书记钟炳明说,瑞金的党员干部一定会坚持“发展为先、生态为重、创新为魂、民生为本”的发展理念,树立“长远谋事、朴实做事、科学办事”的发展意识,努力把瑞金建设成为赣南东部和赣闽边际区域性中心城市,让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
红井不言,旁自成蹊。如今的沙洲坝村民,家家用上了自来水,红井早已失去了原有的功用。但是每天,都有一拨又一拨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络绎不绝来到红井旁,与“吃水不忘挖井人”石碑合影,用“红军勺”品尝红井水的滋味。
红井水是甘甜的,它能让人激发“饮水须思源”的感恩之情。
红井水又是清冽的,它能让人引发“执政须为民”的惕然之意。
掬一捧红井水,那种甘甜清冽的滋味,瞬时入喉,入心。(本报特派记者 颜维琦 本报记者 胡晓军 本报通讯员 姜建明)
回声
井冈山感赋
黄秋斌
井冈骤雨夺莽苍,朱毛合剑启新航。
星火燎原传赤色,飞龙潜渊志汪洋。
英雄喋血旌旗奋,杜鹃吐艳故地香。
神州放歌东风劲,揽月捉鳖慨而慷。
路转峰回向黄洋,九天纵目思引吭。
红日喷薄浮雾海,青山含黛舞云裳。
松风涌涛惊栖鸟,兰华播幽散异香。
漫道雄关闻鼓角,丰碑岿然冀新强。
五指峰高秀井冈,八角楼立自轩昂。
油灯挑亮千秋业,陋室映红万古邦。
西风烈烈云旗举,巨作峨峨翰墨香。
燎原星火功日月,如海苍山正晴阳。
(作者系贵州省息峰县县委书记,本诗是他读6月25日本版《井冈新路入云端》一文后所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