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深秋的一天,四川江津城中的一个旧书摊前,一位衣着简朴的老者正在聚精会神地翻阅着几册散乱的旧文稿。从他的表情可以看出,他对正在翻阅的文稿颇感兴趣。他向摊主问了价格,便把文稿买了下来,然后他拎着文稿,缓慢地离开了。过了不久,江津城内的人们才知道,这个老人竟然是做过北京大学文科学长(今文学院院长)、“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和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的陈独秀。陈独秀在江津购得本地前清进士杨鲁丞文稿的消息,很快传遍了整个江津城。
陈独秀一生被捕五次,最后一次是在1932年10月16日,被关押在南京老虎桥模范监狱里。1934年,他被国民党的最高法院以“危害民国罪”判处有期徒刑八年。由于陈独秀在狱中进行了绝食等各种斗争,得到了住单间的待遇,并允许看经史子集方面的书和写作。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陈独秀获释出狱。于是,陈独秀带着他最后的伴侣潘兰珍,于1938年8月辗转来到了四川的江津县,继续他的写作生涯,直到1942年离世。
从1932年入狱算起至1942年离世,在陈独秀生命最后的十年里,他回归了学者身份。其著述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正式完成并发表了的,如《中国古代语言有复声母论》等六篇;二是已完成的(后刊有油印本)和未完成的(有的后来经改写出版),如《连语类编》等;三是所拟著述计划,如《以右旁之声分部》等。
1948年6月间,陈独秀晚年遗稿整理完毕,并交商务印书馆准备出版。但时局变换,出版的事情就耽误了下来。这些文稿理应在商务印书馆封存,但解放后,商务印书馆几经变迁,陈独秀晚年的遗稿恐怕也遗失了。
所幸敝宅藏有陈独秀手书完稿《甲戌随笔》。“甲戌”年是民国二十三年(1934),是陈独秀入狱的第三个年头。“随笔”是“五四”运动以来十分流行的一种散文形式,属于笔记文学。《甲戌随笔》开篇以西人读“日本”发音谈起,自然地过渡到中国古代少数民族的语言、姓氏的发展演变过程与世传百家姓的关系,然后以《史记》、《说文》和自己所见所闻,考证了百家姓之外的罕见之姓,对每个罕见之姓都有详细的考证。
作者还从古代茶字的读音,引申到古苗人与西北戎、狄、羌等少数民族之间的历史渊源,对西北、西南等大量的古代地名及历代归属等进行了考证。总而言之,《甲戌随笔》寓知识、历史、趣味于一体,确是学问大家手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