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百里井冈,一幅油画在眼前缓缓展开。云雾缭绕的山峰,晦明晦暗的深林,一条蜿蜒崎岖的小路徐徐伸展。无论站在哪个角度望去,这条小路都坚定不移地向前延伸。这是井冈山革命博物馆所藏巨幅油画《井冈路》。
这条小路有多长?它始自哪里,通向何方?驻足画前的每个人都在思索。它绝不仅仅是两年零四个月的卓绝斗争。从沙滩红楼走出的火热呐喊到南湖红船上的低声齐呼,从“一个幽灵”飘荡而来到城市斗争此起彼伏,从南昌城的震耳枪声到井冈山上的困苦坚守,中国革命一路艰难跋涉,自城市转向农村,开创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全新道路。
“井冈山上走出的这条小路,被视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先声,是中国共产党人坚定信念、敢闯新路的集中体现。”党史专家、江西省社会科学院首席研究员余伯流说。
事实上,画中的羊肠小道在84年前的井冈山比比皆是。在黄洋界,记者就见到这样一张老照片。当年的哨口边,一条小路弯弯曲曲,为了冲破敌人的经济封锁,红军战士踩着这条小路每天往返100多里地从宁冈等地挑粮上山,因为毛泽东、朱德也是队伍中的一员,人们叫它“朱毛挑粮小道”。
这条小路上洒下多少汗水,留下多少草鞋和粗壮赤脚的印记,或许只有路边的石草记得。“真是不容易,我们的革命就是这么一步步从山旮旯里走出来的。”来自内蒙古乌海市的一群游客身穿红军服、头戴红军帽,重走挑粮小道,体味红军在困苦到“衣不得暖,饥不得饱”的时候,依然不改勇往直前的精神。
有人说,在坚守和创新中跋涉,是井冈小道的共同特点。但这样的守与创,并非易事。
1927年秋,开辟“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后,党内有人看不到希望,提出了“红旗到底能打得多久”的疑问。是啊,一支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后的“残兵败勇”走进山林,如何能将革命引向胜利,在绝望中诞生希望?这是采访期间记者一直观察思考的问题。
敢闯,敢创,哪怕前途渺茫,心中仍怀缔造一个新世界的梦想。炮声隆隆,毛泽东依然不忘在农村进行调查研究。八角楼的灯光下,他写下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等著名篇章。“中国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农民问题,而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土地问题。共产党人抓住了这个核心问题,最终夺取了中国革命的胜利。”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教授陈胜华说。
从井冈山到新中国的开国大典,这是任何一个国家都未走过的路。从改革开放到科学发展,这是一条中国特色的新路。
泰井高速公路“红旗雕塑”旁,井冈山脚下的菖蒲古村,慕名来吴建中家吃饭的游客络绎不绝。这个仅100多户人家的古村,就有16户农民开办了农家餐馆,备受游客青睐,一个农家乐一年下来能赚5万多元。
“三送红军到拿山”的拿山乡,当年只有一条曲折小路。如今,大型实景演出《井冈山》落户拿山。一到晚上,收工回家的农民就换上红军服,打好绑腿,骑着摩托车或是三轮车去演出,既传播了井冈山精神,又增加了收入。
“红色是井冈山的根,绿色生态是井冈山最可挖掘的资源,红绿辉映的旅游资源是井冈山独特的优势。”江西省吉安市市委常委、井冈山管理局党工委书记、井冈山市市委书记梅黎明说,如何既保护历史遗址、开展革命教育,同时兼顾经济效益?井冈山多年来一直在探索,要走出一条符合井冈山历史与现实结合的新路。
解放前,无论从哪个方向上井冈,都只能攀登悬崖绝壁,沿着羊肠小道拾级而上。而今,俯瞰井冈山,铁路、机场、高速公路,快速便捷的立体交通网络已经形成,一条条新路将井冈山和外界连通。
“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1965年,毛泽东重上井冈山欣然赋词。
离开井冈山,车行在宽阔的高速公路上,油画中那条晦明不定、蜿蜒曲折的井冈小道不断在眼前闪现。大路当从小路来,坦途亦从崎岖始。从井冈出发,这条路已经走了84年,途中尽管有迷途、有险情,但我们从未停下跋涉的脚步。而光明,始终在前方。(本报特派记者 颜维琦 本报记者 胡晓军 通讯员 李晓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