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年,笔者曾在《光明日报》写过一篇评论,《学生是学校的名片》,说的是当今大学只有将培养目标定位于每一个学生,才可能使他们中的大多数学成后从总体上反映学校的良好形象,发挥宣传和提高学校知名度、美誉度的名片作用。前不久,在“华中科技大学新闻评论特色教育十年会”上,一位校友说,老师也是学校的名片。这话也很有道理。
老师也是学校的名片,反映的是学生对老师的期待和要求,这种要求随着形势的发展越来越紧迫了。不用说媒体报道有的高校老师造假剽窃,也不用说某些申报成功的课题有多大社会价值,撰写的著作有多少实践意义;就说从事业务课程教学的老师,不知有多少真正是这方面的行家里手。几年前新华社发表“新闻学博士不会写消息合格吗”的报道,曾引起高校师生们的热议:老师自己都不会做,如何要求我们啊?这样的拷问,不仅在新闻传播学科,在医学、工学和农学领域也有不少报道。学生们会做的,当然不能要求老师们都会做;但是,老师对自己所授课程,有一点实践,有一点积累,有一点经验,却是必须和可行的。医学院的教授到了门诊会看病,农学院的教授到了田间地头能向农民传授新技术,教工程建筑的教授在城市的建设发展中能提建议、出良策,这些老师在课堂上的讲授就受欢迎,学生们才真正受益。
老师也是学校的名片,应是从教者的一种自律和追求。古人曰,“师者,传道、授业、解惑”。千百年来,无数从教者都以此为纲要求自己,努力实践。从学生们的称赞和期许中,从教者应该感到一种职业的责任。我们的一切努力和投入,都要从有利于学生的培养和发展着眼,“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万万不行。随着时代的发展,对从教者提出越来越多、越来越高的要求。到实践中去,向社会学习,向学生们学习,永远是老师们教学研究并行不悖的任务。大学里一切走上课堂的老师,对自己的学生应有更多的认知,对学科涉及的社会实践有所了解,对某一门技术有所熟悉和专长。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我们的学生。当学生们都能以亮丽的名片展现在社会上时,这难道不是我们从教者最大的幸事么?
一个高水平、研究型的大学,当然要提倡老师在教学的同时积极申报课题,从事科学研究,这不是什么坏事,而且还是必须和有益的。但是,一个教师在校期间的一切所为,最终目的应该是有利于他的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利于对学生的培养。当然,要做到教学与科研的统一,还需要学校的考核晋升、奖惩制度的调整。只有制定科学评价机制,才有利于不断提高老师的素质,打造一张张受学生、家长和社会称道的老师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