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6月18日 星期六

    拯救苍生的“精诚大医”

    ——追忆于维汉

    《 光明日报 》( 2011年06月18日   05 版)

        2010年11月17日0时10分,88岁,与病魔搏斗了近6年的于维汉停止了呼吸,也停止了他在克山病防治领域奋斗了半个多世纪的脚步。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民主同盟盟员、著名心血管病和克山病专家、哈尔滨医科大学原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于维汉的头衔与荣誉可谓众多,但人们最看重、最铭记于心的,还是他扎根克山病病区、直面“瘟神”解救百姓的决心与努力……

        临危受命战“瘟神”

        1935年,克山县一些村发现一种原因不明的疾病——患者骤然发病时心难受、吐黄水,多在数小时或一两日内死亡。由于病因不清,且在克山县首先发现,因而被命名为“克山病”。

        1953年冬,哈尔滨医科大学选派专家参加克山病抢救工作,年仅31岁的副教授于维汉率先奔赴克山县等农村重病区。

        当时,控制克山病还是医学界一项难题,不仅病因不清,也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黑龙江省富裕县繁荣乡乡长陈兆亭讲述了一件令人心痛的往事:1957年冬,于维汉在北安县防克,房东赵大娘的孙子不幸得了克山病。奶奶一心想救活孩子,什么土法都用上了——刮痧,用针挑胸口,最后用鞋底使劲抽打孩子后背,疼得孩子直叫唤。“不要打了,再打就把我打死了……”孩子的声音越来越微弱,最终也没能救活。鞋底打在孩子身上,就像打在于维汉脸上。面对无依无靠的乡亲,于维汉更加坚定了扎根病区、攻克病魔的决心。

        “百姓的大夫”

        农历小年前后到次年3月份是克山病的高发期,也是于维汉最忙碌的时候。从1953年到1985年的32年间,他有20多个春节奔波在重病区。由于长期劳累,他患上了肝炎、胃溃疡、角膜软化症,但是组织上发的药品和食品,他一点儿都舍不得用,而是毫无保留地送给了困难群众。村民们都亲切地称他为“百姓的大夫”。

        于维汉抢救重症克山病孕妇李淑珍的经历,给陈兆亭留下了难忘的印象。“看到产妇被子单薄,于大夫就把自己的大衣给她盖上。病人嘴唇微微动弹了一下,可能是口渴了,于大夫就掏出兜里的苹果,切成细块送到她嘴里……”次日晚,李淑珍病情急剧变化,显得烦躁不安。于维汉发现她尿中带血,知道就要分娩了。“虽然当了一二十年医生,于大夫哪里接过产?最终,在助产士的帮助下,他还是为患者接了生,保证了母子平安。” 

        “像神一样了不起的人”

        “从头开始,从调查研究开始,从搜集第一手材料开始”,于维汉深入克山、北安、德都、富裕等重病区进行细致的调研。他因陋就简,在偏僻的农村病区开展实验:用旧仓库做实验室,用豆腐板做试验台,用蜡烛照明,冬天寒冷的室外就是天然的冰箱……1958年,于维汉在哈医大创建了克山病研究室,先后主持500多例死亡患者解剖,做了5000多次动物实验,基本掌握了克山病的发病规律、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初步确定了诊断标准和防治措施。

        1961年,于维汉提出克山病病因假说,指出克山病与单一膳食条件有关,是一种与营养因子有关的地方性心肌病。他提出建立家庭病床,总结出服用毛地黄和改善膳食结构的结合疗法,倡导用大豆制品改善病区居民膳食,经过14年现场连续观察,获得明显成效并在全国推广,解决了克山病的预防问题。

        困扰我国16个省区、309个县、1.24亿病区人口的克山病病魔被降服了。同行称于维汉是“我国克山病防治泰斗”,更有日本、美国专家说他是“像神一样了不起的人”。

        本报记者 张 蕾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