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6月08日 星期三

    见仁见智

    喜看红色经典入动画

    许 婧 《 光明日报 》( 2011年06月08日   11 版)

        动画影院大片《西柏坡》是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15部重点献礼影片中唯一的一部动画电影,它讲述了西柏坡村儿童团员在偷偷上前线途中智斗国民党特务,挫败敌人阴谋偷袭中央大院的故事。这种题材很“正”,按说拍成动画电影而又能赢得孩子们的喜爱难度很大,但这部影片选材巧妙,虚实相间,并将一些小动物也纳入进来,有趣、好看,令人耳目一新。

        以往的动画片多是民间传说或神话故事,红色经典的动画片不多。《西柏坡》从孩子的视角来讲述重大历史主题,这对于动画片来说是一大突破。更有新意的是片中出现了以儿童为主角,辅以各种小动物的虚构形象。女主角枣花代表了那些从小被寄养在老乡家中的革命后代,善良真诚,在呵护中成长。男主角核桃代表了普通的西柏坡人,为了革命勇于献身。大金瓜、长生代表了中国早期许多儿童电影中顽皮、有缺点但心向革命的儿童团员们。顺毛驴、阿欢、小鸡一凤、松鼠、小猴等动物形象也是从当地获取灵感,在神态、情绪、腔调和细节上强化了妙趣横生的拟人化、喜剧化的塑造,尽量传神地勾勒出动物们各自喜怒哀乐的形态,比如顺毛驴的醉酒、一凤的精灵古怪、阿欢的钻地打洞憨态可掬,令人捧腹。影片对三个反面角色的特务连长、麻子和钩子用了脸谱化的丑化处理方式,令青少年对好坏有一目了然的清晰辨识。让动物参与到情节叙事中,一则符合儿童的观赏心理,体现了动画片“寓教于乐”的本质,二是蕴含了伟大革命事业广泛参与的深刻寓意。这种浪漫的艺术处理,改变了主旋律题材在形式上的严肃性、神圣性和不可撼动性。全片活泼、有趣、好看,融合了惊险、悬疑、喜剧、功夫等众多元素,更具亲和力和现代性,提升了红色文化的艺术感染力。

        中国动画有着辉煌的历史,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揽获许多重要的国际奖项,特别是水墨、剪纸、木偶、皮影、泥人等动画片是中国独有的,而在数字化时代则倍显落寞。尽管有丰富的文化素材,资金上也“不差钱”,但观念和创意滞后,很难赢得不同年龄、阶层的观众,遑论国际竞争力。动画电影《西柏坡》比传统动画片大有进步,从写意、留白到基本写实、画面饱满、色彩艳丽。在场景设计上,影片借鉴了许多国际元素,有壮观恢弘的战争场面、鹭鸶飞过山林村庄的抒情画面、西柏坡以金色为基调的美丽秋色,以及太行山的巍峨地貌,数字模拟航拍的大场面等,赋予全片一种“大片”的氛围和震撼力。而拂晓鸡鸣、纺纱织布、纳鞋缝衣、支援前线、新婚离别去参军等场面又处处渗透了中国文化的意境,表现了风景如画的老区淳朴的民风。影片设计了神龙山、葫芦谷、银河洞、柏坡岭等许多风趣盎然的情节,在技术造型、技术处理、美术设计上做了既传统又商业、既适合儿童认知喜好又适应成年人阅历经验的融合。

        红色经典照样可以成为动画片,而动画片完全可以涉足于红色经典,动画是儿童需要的,而红色经典同样是儿童需要的,两者的结合,既解决了红色电影不能用动画形式反映的问题,也解决了儿童的需求,可以说是一举多得,动画电影《西柏坡》的成功说明动画行业完全可以有红色,而红色经典更可以通过动画形式来反映。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