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5月25日 星期三

    “歆语工程”,高校服务走出新路

    作者:曹文泽 《光明日报》( 2011年05月25日 16版)
    “歆语工程”走出服务社会、服务育人的新路。

        编者按:“歆语”,即美妙的语言。“歆语工程”旨在传播美妙语言,架设沟通桥梁,共享和谐讯息。“歆语工程”是北京外国语大学在全球化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针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基础教育发展不平衡的现状,依托自身优质的外语教学科研力量,在基础教育相对薄弱的农村地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推出以中小学英语师资培训、支教帮扶和志愿服务为主要内容,以服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为目标的教育扶贫系列计划。

        社会服务作为继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之后现代大学的第三大重要使命,越来越受到教育主管部门和大学自身的重视。建校70年的北京外国语大学充分发挥外语教学研究优势,积极探索反哺方式,走出了一条服务育人、服务社会的新路。

        “歆语”五载,“文晖”铸彩

        2006年,学校针对基础教育发展不平衡现状创建的“歆语工程”服务项目,经过5年的培育和发展,走出了一条以“高校+基础教育中边缘化群体”为两端,地方政府、师生志愿者和企业等各方力量广泛参与的社会服务道路,成为北京外国语大学教育扶贫、服务社会的新名片。

        5年来,“歆语工程”已累计培训来自中国河北、湖南、广西等8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的4100多名基础教育阶段的外语教师,并先后派出了760多名师生志愿者赴河北、四川、甘肃、湖南等12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开展语言文化志愿支教,当地直接受益人群达39000多人,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示范带动效应,受到中央和教育部领导的肯定和表扬。

        2010年,“歆语工程”项目在34个申报项目评审中脱颖而出,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晖教育创新奖,成为中国唯一荣获该奖项的项目。

        “歆语”模式,形神并具

        “歆语工程”一路走来,已经建设成为组织严谨、特色鲜明、成绩突出的社会服务品牌项目。

        深化参与效度,彰显服务价值。北京外国语大学通过建立青年、企业、政府、学校多方参与的反馈机制,准确、客观地了解和检验“歆语工程”服务团队的实践能力与服务的有效性,不断调整组织结构、团队构成和工作机制,在服务青年成长成才的同时将社会效益最大化。

        转变领导方式,增强组织韧性。在种类繁多、规模不一、要求不齐的系列社会服务中,服务形式、内容和服务时间、环境等方面都具有复杂性和多变性,这对团队的组织和领导是极大的挑战。“歆语工程”在实践工作中,不断强化团队的阵地服务能力,同时注重团队适应能力和协调能力的培养,增强“歆语工程”组织的灵活度和韧性,增强组织生命力及抗压能力。

        强化常态服务,巩固实践成果。由于“歆语工程”参与主体大部分是青年学生,他们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时间多集中在寒暑假。为巩固寒暑假短期实践成果,北京外国语大学注重学生在校期间的志愿服务活动,如帮扶在京农民工子弟、帮扶孤寡老人、参与机场及奥林匹克公园志愿工作等,通过校内外的活动衔接,增强实践服务的连续性,将“歆语工程”实践活动从临时性向常态化过渡。

        “歆语”心愿,社会共鉴

        “歆语工程”启动5年来,取得了丰富的实践成果,也获得了大量的宝贵经验。“歆语工程”独创的行动模式也为中国其他高校和社会力量提供了借鉴,具有很强的示范效应和复制潜力。

        拓宽服务视角,构建全方位、多层次服务体系。随着改革发展的进一步推进,区域发展的不同步性、社会软件发展相对滞后等问题日渐凸显;多元化的社会构成、经济体制、文化格局逐渐形成,无论是学校、企业还是政府,都面临着诸多类似于“变与不变”、“多变与少变”的发展矛盾;都患存着从“找出问题”到“分析问题”,再到“解决问题”的选择和决策难点。因此,高校构建全方位、多层次服务体系是满足社会发展之需,是完善反哺社会功能之需。一是要立足语言专业优势,夯实主体服务功能;二是要注重对实践队伍服务技能的开发和培养,满足社会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三是要引入“分类引导”思想,对实践队伍进行条件分类,并有针对性地输送到不同服务领域、服务层次,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

        深化服务内涵,打造一体多翼、一举多效实践载体。 “歆语工程”发展至今,正逐步形成以“歆语工程”建设为主体,以社会发展、个人发展为羽翼,以语言参与、经济参与、文化参与、责任参与等为触角的“一体化、多羽翼、多触角”组织结构。实践是手段、是路径,育人是目标,要充分借助“歆语工程”,搭建一举多效的实践载体。首先,以社会实践为载体,寻找知识的源泉和价值落脚点,促进青年的专业学习。其次,以社会实践为载体,加强思想引导,坚定青年的中国情怀和共产主义信念。再次,以社会实践为载体,提升青年的社会服务能力,培养服务精神和奉献精神。最后,以社会实践为载体,让广大青年积累一定的生存、生活和工作经验,更好地为社会做贡献。

        强化社会融入,促进成长成才、服务发展大局。社会实践是个人成长成才的一部分,社会实践活动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部分。在全球化浪潮影响下,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国家的蒸蒸崛起,激发了广大青年的参与热情。每一位青年都是社会建设的主体,以“歆语工程”为载体,积极融入到社会的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中去,汇聚个人之力为组织之力,履行社会责任,发挥青年在社会建设中的生力军和主力军作用。

        创新服务理念,坚持实践思想的时代性、科学性。一份思想、一种行为的长久延续,依赖于对经验的有效提炼,对现存环境的全面分析,对战略发展的精准定位。要以更高的眼光,更宽的眼界审度日新月异的发展环境,思考跨越式发展、加速度发展问题;以更大的战略愿景,更快的发展步调投身到伟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去。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长久者不足以谋一时。5年来,“歆语工程”始终以“社会需求”为风向标,将需求差异转化为组织发展的阶段性差异,不断更新服务理念,提升服务意识,将实践活动转化为建设活动,不断深化“歆语工程”的主体性、本体性。

        “歆语工程”的实践模式和价值理念符合中国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符合联合国21世纪教育议程,符合人类自身通过接受基础教育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歆语工程”充满持续的发展动力,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美好的发展前景。       (作者系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