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发布2011年《社会心态蓝皮书》,这是我国首部有关社会心态研究的年度报告。蓝皮书认为,当代中国人生活形态变化的背后有着强大的生活动力,并呈现相对稳定的多元化格局,子女发展期望排在生活动力强度的首位。另外,对北京、上海和广州三地的调查显示,三城市居民总体社会信任度属低度信任水平,仅过及格线。
首部《社会心态蓝皮书》的实际意义,或许在于将社会心态问题前所未有地、更为鲜明、更为直观地表达出来,以期引起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社会心态通常是指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所具有的普遍性、代表性的心理特征和心理倾向。一个成熟、文明的社会,应该有建设性的健康心态。目前,我国既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和黄金发展期,同时也处在矛盾凸显期。虽然社会心态的主流是健康的,但也存在不少问题,有些方面甚至已出现了失衡的倾向,实际状况不容乐观。
在这种形势下,培育健康的社会心态对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建设性意义。“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这说明了党和政府对社会心态问题的高度重视。重视社会心态是以人为本的重要体现,也是保障民生的重要体现——是将民生保障的领域从物质层面延伸到了精神层面,进一步深化了对民生内涵的认识。从这个意义上说,培育健康的社会心态,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艰巨而又紧迫的任务。
不良社会心态折射出的往往是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所以,培育健康的社会心态,首要的是解决好实际问题,营造良好社会环境。“公平正义比太阳还要有光辉”,因而也是培育社会心态的阳光。一个社会心态良好的社会,必定是崇尚公平正义的民主法治社会。
发展民主、实行法治,大力推进依法治国进程,不断扩大社会公众对民主政治和法治建设的有序参与,依法保障社会各阶层尤其是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依法引导社会的利益诉求,促进社会矛盾与利益纠纷的公正解决,真正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所有这些都是培育良好社会心态的前提和基础性工作。
社会心态良好,并不是说社会就不存在现实问题,而是这些问题出来之后,能够得到公平有效的解决。由此来看,社会心态的问题根本上乃是公共治理的问题。
良好社会心态的培育是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软件”。如今,形形色色的、经济导向的指数层出不穷,相比之下,精神层面的社会心态“指数”似乎较为少见。因而,我们应该多多关注社会心态这块“晴雨表”,更要多多关注其中透露的现实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