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5月04日 星期三

    政府重视、市民拥护、市场认可

    长沙住房保障如何实现“三赢”?

    《 光明日报 》( 2011年05月04日   05 版)
    长沙率先开启的全新住房保障制度体系探索,实行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城市住房保障制度。图为长沙保障性住房小区俯瞰。唐大柏摄

        “刚开始我并不同意拆迁,既担心补贴不到位,又担心住在新的小区后生活质量会下降。”原来家住长沙市朝阳二村的杨美朝5月3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现在她的这些疑虑都打消了。截至今年4月底,朝阳二村改造建设实施历经7年,已有3520户居民喜迁新居。朝阳二村只是长沙众多棚改项目的一个缩影。 

        从2007年以来,长沙完成城镇住房保障17余万户。4年来,长沙住房保障投入不断加大,累计争取中央、省安居工程和保障性住房建设专项补助资金6.1亿元,市、区两级财政共计投入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22.2亿元,全市共建设廉租住房38151套,建设经济适用房26905套,发放经济适用住房货币补贴23002户。累计完成城市棚户区改造42162户,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4730户,农村危房改造11000户。

        继经济适用房保障方式改革、工矿棚户区改造、城乡困难群众廉租房建设之后,长沙开始大力发展公共租赁住房,继续完善住房保障体系,主要解决“夹心层”的住房困难,其中包括城市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新就业职工、有稳定职业并在城市居住一定年限的外来务工人员等群体。

        近年来,长沙市大力改革创新,加大住房保障工作力度,逐步建立了以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实物分配为主的住房保障体系。目前,长沙市住房需求基本满足,房产价格基本平稳,管理制度基本规范,形成了,市民市场政府“三赢”的良好局面。越来越多无力购买商品房、甚至租不起房子的低收入家庭,通过各种保障性住房,拥有了虽不一定华丽却温暖的家。

        民生为重——让每个人“住有所居”

        2009年4月,长沙市民黄学义搬离老房子后,在才子佳苑购买了一套90平方米的新房。按政策,他可以申请享受5万元的经济适用住房货币补贴。2008年,长沙适时推出住房保障货币补贴政策——政府拿出真金白银来补贴购房租房,让老百姓加快实现了住房梦。低收入无房户,货币补贴达到每户8万元;低收入住房困难户每户5万元,对改制企业职工,过去没有享受房改政策的,每户增加补贴2万元。而且持货币补贴者,可以在全城大部分楼盘自由选房,解决了过去经济适用住房社区分布偏远,配套落后的种种弊端。

        2007年以来,长沙着力实施的民生工程之一,就是健全住房保障体系。党的十七大后,长沙加快了推进保障性住房事业进程。长沙市委要求在改善民生方面实施四大工程,首当其冲就是安居工程。市委、市政府成立了安居工程和棚户区改造工作领导小组,由湖南省委常委、长沙市委书记陈润儿和长沙市委副书记、市长张剑飞任顾问,以推动安居工程实施。

        陈润儿强调指出,实施安居工程,要按照“一健”、“三改”,即健全住房保障体系,改革制度、改造房屋、改善环境的总体思路,以制度改革为切入点,把住房保障制度改革这件民生大事切实抓好。

        到目前为止,长沙市一大批棚户区、城中村、危旧屋、筒子楼已经成为历史的记忆,而居住其中的这些群众,大都搬进了新房子。据悉,长沙市确定2011年保障性安居工程目标,今年全市将大力推进保障性安居住房建设,通过廉租房、公租房、经适房等多种方式,解决37592户住房困难问题。其中,要通过新建、回购等方式筹建廉租房7288套,公共租赁住房8362套,新增经济适用住房5000套,新增发放廉租住房租赁补贴1000户。完成城市棚户区改造11000户,完成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4942户。

        机制创新——“8年的路5年走完”

        长沙市自2006年下半年起率先主动探索住房保障新思路,并不断创新完善,于2007年10月成立了全国首家住房保障局。

        把加快住房保障与推进棚户改造、激活二手房市场、扩大市场需求结合起来,长沙为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明确了政策导向、推动了结构调整,坚定了市场信心、注入了经济活力。在改革住房保障制度中,长沙找准了切入点,按照保障性住房的政策框架,致力于拓宽覆盖面、维护公平性、增加供应量、扩大选择权,在改革经适房、廉租房和安置房的保障方式上积极切入、谋求突破。做到了供房充足、分房公平、选房自主、买房实惠、住房心安。

        经济适用房作为一种公共资源,一方面供应不足,难以惠及广大中低收入家庭;另一方面流失严重,中低收入家庭实现富裕后依然永久性占有经济适用房,住房保障资源不能流转循环,不能长期用于解决中低收入家庭居住困难。长沙市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市场运作思路,坚持公共财政原则、遵循市场经济规则、运用现代产权法则,扩大居民自主选择,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注重提高产权流转效率,将政府用于经济适用房的补贴转化为相应的房屋产权,当受助家庭步入中高收入阶段时,可以返还政府补贴以获取房屋的全部产权,相应的住房保障投入实现循环累积和高效运转。注重提高土地利用效益,把经济适用房建设用地通过招标、拍卖、挂牌方式公开出让,盘活了土地存量资源,规范了土地市场建设,促进了土地集约开发。

        从保障进程来看,按过去“老路子”至少需要7到8年才能解决的难题,长沙通过住房保障制度改革,经过3到5年的努力,已经基本实现人人享有住房保障、家家拥有一套住房的工作目标。

        体系健全——梯级实现“安居梦”

        2009年4月30日下午2:30,中国长沙第27届春季房交会主题活动之一——“新形势下住房保障的政策取向”发展论坛举行。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陈淮等专家、学者现场为发展中的住房保障体系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在中央加大投入保民生、扩内需保增长、商品房市场观望调整的新形势下,如何完善、创新住房保障政策体系,逐步公平、高效地解决城镇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是房地产行业健康发展所必须面对的现实课题。2008年7月,长沙市政府正式宣布改革经济适用住房保障方式,通过发放货币补贴方式,支持保障对象以自住购房的方式解决住房问题。2008年9月6日,首批1000户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和无房家庭按照相关政策分别获得5万元和8万元货币补助,用以购买商品房。

        改革经济适用房模式,由住房实物补贴改为货币补贴,由“补砖头”到“补人头”,以更灵活的形式帮助困难户解决住房问题,扩大了保障制度的受益面,缓解了公共资源分配不均的矛盾,长沙经适房新政因此备受全国关注。有关专家解读货补新政时表示,“经适房货补可以支撑商品房市场,通过政府补贴分流一部分经适房购买人群,使他们转化为商品房消费者,同时地方政府也可以减轻经适房建房负担,增加税收。”

        事实上,该项新政推出后效果已经初步显现,大大提振了市场。2008年,长沙市政府筹资11亿元解决了1.2万户积压经适房保障对象的住房问题。

        长沙率先开启的全新住房保障制度体系探索,实行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城市住房保障制度,此事被评为影响中国房地产20年20事之一。

        目前,长沙安居工程更为深入,随着住房保障市、区、街道、社区四级工作网络体系的建立,住房保障覆盖面的扩大,将进一步加大市场销售量,保持市场健康发展。如今的长沙,不论是城市低收入人群,还是棚户区居民、拆迁补偿对象、外来务工人员、新就业人员,都能在住房保障体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本报记者 龙 军 特约记者 禹爱华)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