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4月12日 星期二

    电影《社交网络》本体心理分析

    作者: 《光明日报》( 2011年04月12日 14版)
    (安东尼奥·梅内盖蒂)
    《社交网络》剧照,大卫·芬奇作品,杰西·艾森伯格主演。影片通过针对Facebook网站创始人马克的两桩诉讼案,用倒叙的方式讲述了这位哈佛小天才是如何通过网站成为世界上最年轻亿万富翁的。

        这部电影激发了几乎所有人,特别是年轻人所产生出的探求、厌恶和冲动的本能。在一个官僚和资本主义的世界里,社会第三产业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信息,它给予整个当代经济结构的扩张一个巨大的推动力,使其范围更加广泛。这个推动力使消费主义渗透到世界各个地方。

        今天,资本主义和消费主义这两个坐标,很大程度上改写并命名了西方国家社会、教育和艺术等行为。

        主人公马克不是一个天才,或拥有令人羡慕的敏锐直觉。他所做的只是对他所永远无法克服的失败所采取的一个反应。这个失败直接来自于他与弃他而去的女友的关系,与他的朋友或其他想与之分享自己思想的人的价值关系。

        他属于那类知道如何寄生于他人的需求并将之量化和质化的人。他懂得需要达到最大的拥有,为的是强制展现自己存在的方式,也就是说,通过占有获得存在的意义。

        这令人想起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著名的心理学原则,如果一个人在兄弟姐妹中排行老二,有可能会从挫折感中产生出很强的自我实现的愿望和能力。如果是放在一个以各种方式来滋养消费主义的资本主义中来看,就是另外一种哲学,人们并不考虑去发展有价值的本体教育学,而只是去维持需求,并最大可能地提高各种形式的需求,从疾病到雄心。

        Facebook用户只要对网络沟通世界有一些知识和了解便可进入,每个人都可以如愿地在其他人面前展现自己。但同时,任何一个人也都可以在Facebook上放上别人的照片,添加细节和修改,将它转发。这些细节和修改,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最无耻的诽谤。因此,Facebook网站提供了一个可以无限自由沟通的空间。

        从某种意义上,给每个人提供一切的可能是非常好的。但是,问题是每个人在内心深处都拥有全部的价值吗?

        自由的拥有,应该是通过许多事情的磨练,使我们拥有一个具有竞争力的优势,才可以获得。即自由的基础是对自身、对一个所想达到愿望的本体的能力。拥有了这个能力,才可以谈利己主义。这样,才可以产生对永恒的价值的竞相追求。

        Facebook网站目前从经济上和沟通方面获得了很大的成功,他并没有发现和带来一个客观上有用的东西,只是简单地给人们各种可能的关系提供了方便,也包括那些极端自私、占有欲极强和幼稚的关系。而这些关系恰恰占据了大多数。事实上,在社会心理学领域研究表明,那些没有达到自己目标的人——这些人往往是大多数——会产生出一种补偿和报复的需求。 

        这部电影赢得了大家的喜欢,它致命的吸引力恰恰在于经济的盈利中。钱本身具有它的高贵性和优越性,难题在于,是谁,如何和何时拥有能够掌控钱和财富的能力?更多的时候,金钱几乎总是摧毁了它自己的主人。

        最后,主人公马克尽管进行了报复,但他却还是没有令自己得到满足。就像影片在结尾所展示的画面,他仍在电脑屏幕上怅然若失地盯着前女友的照片。此外,金钱所带来的愉悦和奇迹并不是由他这样的人可以掌控的,而总是那些具有更高的智慧能力和经济心理的人才能创造出。

        影片让我们震惊于巨额金钱的轻易拥有,但同时,却对背后所付出的生存的价值保持缄默。主人公除了失去爱情,也失去了与朋友的友情。有一些东西,虽说可以无穷地拥有,但却不能代替对存在的渴望和思念。(熊妤译)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