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报问题的形成牵涉到高校与社会的方方面面,亦有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掺杂其中,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正本清源,立足实际,绝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
就造成“全、散、小、弱”的原因而言,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现在拿刊号很难,而高校办社科学报则是政策准许的,所以对学校来说,不办白不办。而办学报,对于本校师生来说,就多了一个发表论文的平台,毕竟自己学校也不是所有的老师都可以在外部的专业学术期刊上发文章的。(2)由于前述原因,目前教师年度考核与职称晋升中的一个难点——发表论文的篇数也就相对变得容易,因为高校学报是自家单位的自留地,从而导致对外来投稿者的变相歧视。(3)因为现在高校对教师的考核基本是数量化的,这很容易导致重量不重质,重形式而轻内容,从而滋长社科研究浮夸和粗制滥造的风气,甚至抄袭剽窃。(4)目前高校财政收支的紧张也使学报在财务上只能勉强维持,不少学报只得另辟蹊径,靠收取版面费和广告费来创收,这也使发表的论文质量得不到有效保证。(5)目前高校文科教师队伍的师资水平参差不齐,又因为考核方面的原因使不少教师心态变得浮躁和功利,但是人文与社科的研究又是必须以研究者学术水平的提升和学术积累的扩充为基础的。而从学校来说,又缺少切实有效的办法来提升广大中青年教师的学术水平,这也会导致学报甚至其他学术期刊论文质量的普遍下降。
从上面的原因来看,有相当部分都与我们现行体制有关,因此,需要有关方面与高校在制度和政策层面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