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4月1日一版头条刊登的河北农业大学毕业生群体15年资助病逝同学父母的长篇通讯,在社会引发强烈反响。同样是资助,与最近炒作“跪行救女”的网络推手相比,河北农大这群毕业生15年默默无闻的爱心奉献愈发显得珍贵。
一个人长期坚持做善事都殊为不易,一个大学生群体15年的爱心与坚持,更值得社会去关注和思考。今天,本报记者采访了京内外的六位专家、学者,听他们从伦理学、社会学等角度畅谈对此事的认识。
德性就是一种坚持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何怀宏:这是一个感人也发人深思的故事。我曾经在《良心论》中举过一个“义债”的例子,谈到最值得推荐的高尚并不是那种轰轰烈烈的英雄行为,而正是在长期艰难、看似平凡的履行承诺中突显的德性,这种“德性”的性质就像文中李维贺所说:“欠了金钱债,就是欠了良心债,不还不行。”人的德性往往由恻隐之心而生,但更宝贵的在于不断用行为去坚持。如先哲所言:“德性就是一种坚持。”坚持才形成长期的德性,而不只是一时的德行。总之,他们的事迹是良心决不会在人间泯灭的再一次明证,也是我们建立道德自信心和伦理凝聚力的活水和动力。我们坚持善念和履行义务,善就会一点一点地扩展开去。
吉林大学社会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董才生:人无信则不立。这群大学生不仅从物质上支持了“爸妈”,更为重要的是,从精神上给予“爸妈”以抚慰和鼓励,使得他们获得了重新活下去的勇气和力量。同时也说明,诚信能温暖人、激励人,也能感染人。元宝的父亲之所以能坚强地生活下去,并以偿还7万欠款作为人生的奋斗目的,很重要的原因是,他得到了这些“儿子们”爱心的激励和诚信的感染。在当今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诚信因稀缺而弥足珍贵。如果社会能以诚信道德作为秩序基础,那么人与人之间将充满温情。
当代青年的承诺与担当
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学教授郭强:在当今变化和变革的时代里,青年受到了严重的冲击,他们能否经得住市场经济的洗礼,在延续传统的基础上开拓现代性的未来,决定着中国道路的走向。一群大学生为了一个约定而庄严承诺和勇于担当,体现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青年人能够经得住考验,自觉传承优秀文化,积极践行传统美德。一个社会的进步,不仅表现在丰富的物质财富上,而且体现在充实的精神世界中。一群大学生15年履约的行动,映衬出人间真情的珍贵价值,也表现出当代青年人在新时代大变革情景下履行承诺的价值实践和人生追求。这种实践引领着文明的社会风尚,充盈了我们的精神财富。
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中国伦理学会副会长王小锡:这五位同学以自己的行动诠释了新时代年轻人真挚而动人、朴素而高尚、平凡而不易的价值观,体现了年轻人在新时代应有的精神风貌。履约的举动不仅反映了他们的高尚情操,更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牢固的社会根基。他们的行为是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在当今时代的传承和发扬。他们的精神必将成为青年朋友的道德“偶像”,对于我们构建和谐的伦理家园具有不容忽视的助推作用,他们应成为我们全社会追捧的“道德明星”。
人人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践行者
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斌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和完善的进程中,这个大学毕业生群体用他们的言行,具体、生动地诠释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他们的言行体现了共同幸福的价值取向,体现了助人为乐的社会公德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从他们的言行中可以发现,其实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人人都是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践行者。
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卢黎歌:光明日报的报道,向我们展现了一颗颗高尚无私的心灵演奏出的一曲爱的交响乐章。这个大学生群体的行动,是对中国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弘扬,又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践行。有人认为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等价交换的原则,显然这是偏颇的。因为我们不仅生活在经济关系中,也在社会关系和精神生活中,等价交换并不是通行于所有生活领域的准则,我们需要人们之间的互相关爱和扶持。有人认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应该对人的道德水平提出太高的要求。其实,道德本身就是具有层次性、高尚性和超越性的。一切有志于奉献社会的志士仁人,完全可以有较高的道德理想,成为品德高尚的人。为了“永远的约定”,这些大学生已经用行动向人们证明了这一点。
王小锡:从伦理的视角来看,履约者的道德义举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所涵括的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承接中国传统美德的精华,必须通过千千万万的人民用心去铭记,用行去抒写和传承。毫无疑问,履约者的道德义举以及媒体对其的宣传、社会对其的学习,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以及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美德的时代性彰显,具有“示范”效应和“标杆”作用。(本报记者 赵 达 柳 霞 本报北京4月1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