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蓝色的大海,拥抱着美丽的山东半岛;潮涌般崛起的蓝色经济,强力推动着山东振翅腾飞。
2009年春,山东省贯彻中央精神,结合本省实际,提出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今年1月4日,国务院批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
壮志面大洋,扬帆起远航。近两年来,山东的决策者率领全省9500万人民,科学规划,奋力拼搏,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总体实力显著增强:2010年蓝色经济区内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8724.9亿元,占全省的47.5%;地方财政收入1183.8亿元,占全省的43.1%;全省海洋生产总值突破7000亿元,居全国第二位。
新理念——改革创新,勇做海洋经济发展先行者
我国第一部区域海洋经济规划体系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纲要》,这是山东省的一个创造。
山东是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省,蓝色经济属于新兴经济业态,如何发展并没有现成的模式可循,探索与创新是建设好蓝色经济区的天然使命。山东省委、省政府将建设半岛蓝色经济区视为重大机遇,他们敢改敢试,勇当先行者。为了在更高层次上科学推进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他们创新机制,建立科学决策咨询机构,在全国范围广纳英才,聘请知名专家30多位,设立8个专家组。为了扩大国际影响,省委书记姜异康、省长姜大明分别带团,先后到香港、日本、韩国召开大型推介会,引起强烈反响。
发展蓝色经济,绝非只是“靠海吃海”,海洋只有在与陆地统筹中才能实现最佳效益。山东创新思维,打破陈规,把海洋和陆地作为一个整体统筹思考,实现海陆产业联动发展,在全省打造28个海洋产业区联动发展平台,成为核心区与内陆区的桥梁和纽带,将半岛蓝色经济发展变成了全省的事。受益于核心区的联动效应,远在内陆的菏泽市巨野县佳农果蔬有限公司,同样能享受到属地报关的便捷。该公司员工在报关大厅轻点鼠标,不到1分钟即办妥苹果与大蒜的出口手续。去年青岛海关驻菏泽办事处验放进出口货物达12000余票,菏泽农产品出口国由原来的日韩、东南亚紧邻国,扩展到中东及欧美市场。
记者感言:走向海洋,乃必由之路。通观东西方强国,无一不是海洋大国。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最重要的是观念更新、思想转变。既要树立海洋意识,更要强化陆海统筹理念;既要“海里淘金”,更要生态文明;既要着眼当前,更要着眼未来。没有良好的海洋生态环境,就没有海洋生物的多样性,就没有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正,事业兴,山东半岛正大步迈向国家海洋经济改革开放先行区。
在海上再造一个山东
新视野——放眼全球,构筑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漫步山东海岸线,一个个昔日的渔业捕捞场建成了海珍品养殖区;一批批渔老大变身生物医药制造商,山东现代渔业迎来品牌时代。水产品产量、渔业总产值、渔业增加值和出口创汇四项统计指标连续位居全国首位。烟台东方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用下脚料鱼皮、鱼骨生产胶原蛋白系列产品,一盒小小的胶原蛋白冲剂市场价上千元,增值100倍;威海鸿洋神海洋生物技术产业有限公司开发的DHA微粉、深海鱼油、卵磷脂等,畅销国内外市场。
园区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的主要载体,他们以国际标准规划设置了6个国家级和47个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为培育发展海洋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还设置了青岛、烟台、潍坊、威海4个国家级和3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日照市抢抓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重大机遇,不断优化“东港、西新、南工、北游、中城”的空间布局,打造钢铁、浆纸、海洋装备、粮油加工等为重点的六大产业基地,形成冶金、石化、汽车3个主营业务收入过千亿元的产业集群。
记者感言:海洋也是国土,蓝色国土如聚宝盆,是陆地资源的接续地,开发潜力巨大。山东半岛全部海域面积15.95万平方公里,略大于山东全部15万平方公里陆域面积。他们以先进的世界眼光看待海洋、认识海洋,构筑现代海洋产业体系;以做大做强海洋经济为目标,建设山东半岛,形成“一核、两极、三带、三组团”的总体开发框架,建设多个超百亿超千亿的产业集群,如同在海上再造一个山东发展新空间。
新高度——瞄准尖端,攻占世界先进海洋科技
假如沿着中国海洋大学教授管华诗和他的团队从海洋中提取的一种短糖分子小链,我们不仅能够延伸、生产出食品功能因子、化妆品保湿因子,还能制造出抗病毒、抗肿瘤活性等有效药物,铸造一个上千亿元的产业链。
雄厚的海洋科技力量正在转化为蓝色经济的新亮点。海藻纤维、微藻柴油、水下焊接技术、海洋深潜等国际国内领先的技术先后被突破;活性物质提取、海洋微藻能源、海洋药物开发等一批新兴产业急需的关键技术被一一攻克;海洋工程建筑产业、海洋仪器装备产业等体现高科技含量的新兴产业,山东在全国领先。在发展蓝色经济的主题下,以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新信息和海洋开发及高端装备制造等为代表的高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正集聚山东半岛。山东沿海中心城市已经成为中国高端产业最密集的区域之一。
青岛市临港产业集群高端发展,随着海西湾造修船基地、中海油海洋工程、中石油海洋工程等大项目建成投产,胶州湾西岸成为亚洲最大的船舶与海洋工程制造基地。
烟台市投资2000多亿元推进上百个蓝色经济重点项目,培育、壮大了莱福士海洋工程、巨涛海洋重工、中柏京鲁船业为代表的蓝色产业新体系。
威海市不断提高水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引进总投资54亿元的11个海产品生产加工项目,带动远洋捕捞、海水养殖加工等产业链不断延伸,推进了传统渔业向现代海洋渔业发展。
记者感言:科技的力量是神奇的。山东是海洋科技的摇篮,中国海洋科技发展史上若干个“第一”都出自山东。目前,山东的海洋科研与教学机构,占全国的1/3;全国海洋科技人才的50%以上在山东;海洋领域国家支撑计划,山东承担的项目占全国的三分之二;科技进步对海洋经济的贡献率在60%以上,是全国平均水平的两倍。“蓝色”,是山东的本色,经过高新科技的巧妙妆扮,正变为“十二五”山东的亮色与美色。
本报记者 赵秋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