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3月19日 星期六

    城市管理更要讲科学

    ——对南京“梧桐让路”之争事件的追踪报道

    作者: 《光明日报》( 2011年03月19日 07版)
    南京太平南路一地铁施工点附近的梧桐树上张贴着市民的护树宣传单(3月17日摄)。 新华社记者 孙参摄

        3月17日,本报发表的《从南京护绿历程看——大树不该被移走》报道,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3月17日下午,南京市委书记朱善璐、市长季建业先后发表了来自南京市官方最高层的声音。朱善璐批示,南京的绿和树是城市的生命线和重要特色标志,所有市政工程规划、建设都要以保护古树名木为前提,原则上工程让树,不得砍树。季建业承诺,今后涉及重大工程的规划、建设,要以保护古树名木、保护行道树为前提,“不得乱砍树,不得乱移树”。

        从最初的“移树并非砍树”到“可‘少移’而不可‘不移’”,再到“移树工作全面叫停”,人们不禁对南京的城市管理打上了问号:这样严肃而重大的事情,方案却一变再变,合理吗?有关专家表示,城市管理是社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管理规划必须要有提前预案,决不能总是停留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阶段。

        暂停“移树”的前前后后

        3月9日,一张照片在网民间竞相传阅,照片显示,南京市区的太平北路道路两旁的40多棵粗大枝桠的法国梧桐 “不翼而飞”,车水马龙中仅余留一段光秃秃的路面。经了解得知,因地铁三号线建设需要,南京将迁移1700棵行道树,其中就包括太平北路的那40多棵梧桐。此消息一出,南京市民纷纷提出救树,各大媒体也对此事进行了批评报道。

        压力之下,一心想要“移树”的南京市政府终于坐不住了。3月15日下午,南京市副市长陆冰带领市城管局和地铁建设指挥部相关人员及各大媒体进行了现场办公调研,并宣布将主城区1000多棵要迁移的树减至600多棵。南京市城管局新闻发言人徐少林在接受记者采访表示,要建设地铁,移树是难以避免的,因此,管理部门所能做的就是与地铁建设部门一同协商,不断优化施工方案,尽量少移树木。

        然而,对于已将行道树视为城市生命一部分的南京市民,“少移树”的回应并没有平息他们的不满,反而让他们对此质疑:“既然可以少移,那可否不移?”“建地铁非得要大树‘让路’吗?”网民立即发起了“拯救南京梧桐树”活动,声明参加者迅速过万。3月16日,不少南京市民自发走上街头,为可能遭砍伐的梧桐树细心地系上绿丝带,以这种无声的方式表达心中的不满。

        随着“让路”风波愈演愈烈,多家媒体陆续刊发了对“梧桐让路”事件的报道。

        3月17日,南京市委书记朱善璐、市长季建业郑重表态,才让持续数日的“梧桐让路”之争最终以三号线“移树”工作全面被叫停画上了句号。

        同类事件为何接二连三?

        其实,与“梧桐让路”事件的解决过程相似的事件近年来在南京市屡见不鲜。

        比如,2010年3月,由南京市秦淮区建设局负责的名为“西水关内外秦淮河沟通建设工程”项目,将南京明城墙水西门遗址变成了一片建筑工地。各方媒体经过调查,发现该工程项目是要仿建古代著名人文景观赏心亭和孙楚酒楼。然而,该项目并未得到文物、规划等部门批准,属擅自开工。这一事件经本报报道后在社会上引起了轩然大波,在媒体、民众和专家的三方压力下,政府叫停了该违建工程,水西门遗址得以幸存。

        又如,2010年国庆节前,位于南京江宁将军山南麓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沐英家族墓地,又发现了两座大墓,其中一座的墓主有可能是沐英家族中辈分较高的成员。另一座是宋代的古墓。这引起了媒体和民众的广泛关注,通过持续的跟踪报道,媒体联合专家做了大量的呼吁,要全面保护这片明代墓葬区,这才引起了政府的重视,对古墓进行了统一规划。同时,责成建设单位停止开发建设项目,并对方案进行调整,按程序报批后实施。可事实是,自从2005年以来每年都有数座大墓被盗被毁,沐英的几十位后人不断上访,但是几年来开发商开发的脚步却依然没有停止。后来,在媒体和民众的强烈呼吁下,将军墓的保护措施才得以落实。 

        还是在2010年。12月,有开放商在中山陵核心景区内私自扩建别墅群,由于中山陵园风景区是孙中山先生陵寝所在地,闻名于海内外,因此,这一消息被媒体曝光后,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同样是在舆论压力下,南京市成立联合调查组进行调查,并认定媒体曝光属实,判定该建设属于违章建设,下达了停工通知书。虽然工程停止了,但是之前由于工程建设对中山陵造成的损失却再也无法挽回。

        城市管理任重道远

        从表面上看,南京“梧桐让路”事件是以比较圆满的方式画上了句号,但人们不应忽视该事件中藏掖不住的“瑕疵”。而以史为鉴,我们更应该思考:如何在城市建设中避免这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事?又如何做到合理规划、科学发展?而不是等问题出现后再被迫补救、放马后炮?

        “有些时候,我们城市的发展,不是按照自然规律,而是按照某些领导人的主观意志,这绝对要不得。”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管向群教授坦言,“现在不少城市盲目扩大,为追求大马路、大广场、大高楼而砍大树、移大树,结果搞成‘千城一面’,不仅丧失了城市特色,而且破坏了生态安全、生态景观,后患无穷。”

        江苏省建设厅厅长周岚认为,在城市建设中要引入先进的理念,要在综合考虑城市的水、土地、气候、生物以及人的生产活动、流通活动、消费活动、废弃物还原、社会调控等活动的基础上,再去做生态战略规划,而这种生态战略规划首先要考虑其自然生态,其次是经济生态,最后是社会生态。在这个基础上再去做城市总体规划,再做工程设计规划。“这样才能够把城市建设和绿化保护融为一体,在不破坏现有生态环境下的城市建设,才是科学的建设。”

        “科学的建设离不开长远的打算,城市规划时必须要考虑清楚这一点。”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刘旺洪教授在考察南京地铁三号线的初步方案后,表现出他的担忧:“除自然生态的问题之外,各个地铁的站台必定会形成一系列服务型的产业带,人流量必定增加,我们有必要思考一下,到时候出现新问题该如何解决?”他表示,政府在搞城市建设的同时,不仅要考虑当前的矛盾,以后可能会产生的新问题也应列入规划议程。

        而对于南京市政府部门在处理类似“梧桐让路”事件中的被动态度,市民们不是很满意。“事件发生后,政府不在第一时间予以重视并解决,每次都要等到大家共同反对,在群众的舆论压力下才能给大家一个交代,这样是不是太被动了?”退休工人王老汉质疑说。对此,政府部门相关人士表示,今后将提高办事效率,广纳民意,正视自身存在的问题并予以解决。由此看来,做好城市管理和社会建设,政府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    (本报记者 郑晋鸣本报南京3月18日电)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