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摘自温家宝总理《政府工作报告》
衢州 政府为他撑起一把伞
本报通讯员 吴 滨 本报记者 严红枫
3月12日上午9点,初春的微风里,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石梁镇里前坞村的几位老人,相约去镇敬老院看望老伙伴郑小卸古。
白云山下,石梁溪旁。跨进敬老院,郑小卸古正乐呵呵地在健身器上锻炼。老人们不禁发出感慨:多亏政府,让卸古老有所养,卸古算有福了!
今年64岁的郑小卸古3岁没了爹,4岁没了娘,由舅舅抚养。8岁时,舅舅也去世了,村集体抚养他长大。由于家境贫寒、从小患有气管炎,郑小卸古一直未婚,孤身一人。家里分到的1亩低洼地无法种植,只能在旱地种45颗橘树,年产1000多斤柑橘,再帮村里干些抄电表的杂活,年收入总共只有1000多元。就在大家都替他的晚年担心时,政府的社会保障体系为他撑起了一把伞——年满60岁后,郑小卸古不但免费参加了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2009年7月,还住进了由当地政府财政买单的镇敬老院。
在房间里,郑小卸古指着衣服、被子、牙膏等生活用品,兴奋地告诉来看望自己的老伙伴们,这些都是免费的。敬老院还给他们配了医务室,按月为他们检查身体,每月还发零花钱。今年春节,敬老院给每位老人发了新的棉袄、棉毛衫、棉毛裤、旅游鞋,还有8双袜子和6顶帽子,外加80元红包。
心情舒畅,身体也好了。现在的郑小卸古眼不花、耳不聋、背不驼,看报纸都不用戴眼镜,平时还干点看工地的零活,每月增收400元。今年春节,老人给外甥女、外甥、曾孙等发了6个红包,每个40元,共240元。
老人们笑着,饱经风霜的脸在阳光下格外舒展。
(本报浙江衢州3月12日电)
简阳 “老来难”变成了“老来福”
本报记者 李 可
3月12日下午,初春的暖阳照耀着简阳市石桥镇火烧店村。
村民李光锡大爷家门前的一棵棵樱桃树上,洁白的花儿开得正艳。院内,李大爷正听着收音机给刚吐出嫩叶的几株盆栽浇水。阳光映在李大爷红润的脸上,让72岁的他精神焕发。
谈起现在的生活,李大爷放下手中的洒水壶,咧嘴笑了:“很幸福,国家出钱给我们养老呢!”他说,最要感谢国家的新农保政策,让自己和乡亲们最怕的“老来难”变成了“老来福”。
李大爷家的日子以前过得特别紧。老伴常年生病,孩子们手头也不宽裕,即使每月能从孩子们那里拿到些钱,除去给老伴治病就所剩无几了。为省钱,他样样都精打细算,患了感冒之类的常见病,从不去医院,都用老辈传下的土方法自己“治”,要不就拖。2009年11月,简阳市被纳入全国首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试点市,他和老伴转年就领到了“农保补贴金”,虽然每月只有100多元钱,却让他们的心也像上了保险,踏实了许多。现在,老两口的生活比从前宽裕多了,除了每月必须的开销外,还有一定的节余。
身旁的简阳市委书记赵涌涛告诉记者,在简阳,像李大爷这样每月领取基础养老金的有17.67万人,占60周岁老人总数的95%。
阳光从树梢间洒下来,带进野山花的气息。李大爷惬意地嗅着。生活有了保障,他再也不愁了。没事时钓钓鱼,村前山后转转,照顾一下两个上学的孙子。“要是老伴能把身子养好,我就觉得更幸福了。”李大爷挺了挺身板说。
(本报四川简阳3月12日电)
苏州 “服务真是‘蛮好格’”
本报记者 王国平 苏 雁
“是孙老伯吗?我是居家乐养老中心的。今天是您的生日,祝您生日快乐!……今天您家的菜买好了没有?”3月12日上午9时许,苏州市沧浪区葑门街道居家乐养老服务中心,话务员张莺正在给当天过81岁生日的孙伟基老伯打电话送上祝福。
她面前的电脑屏幕上显示出老人的详细信息,包括住址、应急电话、婚姻状况、健康状况等。在张莺身旁的墙壁上,挂满了写着“尊老为德、爱老为美”、“为天下老人排忧、替忙碌儿女尽孝”的锦旗。在办公室外大厅的屏幕上,显示当日上午这个街道共有145户需要服务,正在接受服务的有144户。
服务中心副主任路忠骑上电动车前往居民家走访。路上他介绍说,服务中心是家民办非企业养老机构,目前全区接受服务的老人共有3549户计5864位,其中80岁以上的空巢老人全部是服务对象。
9时30分许,路忠来到里河新村小区44栋503室武洋老伯家。武洋老伯今年77岁了,神色很好;老伴王如华70岁,患有偏瘫,行动不便。
武老伯是苏州人,学物理出身,朱光亚是师长,陈佐洱是师兄,曾经在上海、北京、重庆工作过。一见面,武老伯就夸起了居家乐的服务员居凤玲:“我是搞理工的,一辈子不会说奉承话,小居的服务真是‘蛮好格’!”武老伯说。“儿子在外地,让我们过去住。我不肯,这里过得这么好,干嘛还要换地方!”王如华说。
将近10点了,路忠回到中心,因为他要给新员工培训。楼下,张莺的同事张维萍正在打电话回访:“……阿姨拖地拖得干净吗?……她的耐心还好吧?”
(本报江苏苏州3月12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