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吉林3月12日电(记者 曾毅 通讯员 徐凯佳、崔迪)春天来了,开江在即,吉林省吉林市松花湖开江鱼美食节也在紧张的筹备中。“届时会有满族古老的祭江仪式表演。”吉林市旅游局有关人员告诉记者。
35个民族,450万各族群众,吉林市“特色鲜明、相互融合、和谐共处”的民族文化氛围在“十一五”期间谱写了和谐发展的乐曲,也成为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城市的最强音。
——保护与继承,打牢民族文化持续发展基础。在北华大学,每期的公益满语学习班讲座都会吸引200多名满族听众参加。抢救濒临灭绝的少数民族语言,是吉林市保护少数民族文脉的重要举措之一。2007年,市里出台政策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普查。
——市场化与产业化,注入民族文化繁荣发展不竭动力。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邹铁军表示,吉林市积极探索挖掘民族文化的精华,发挥民族文化优势,使地方经济发展成为民族文化发展的有力驱动。多年来,吉林市精心打造乌拉古城满族文化品牌,将满族贡品文化、饮食文化、民俗文化融入到旅游、餐饮、食品等行业之中,推动了本地经济、社会、文化的协调发展。
——创新与弘扬,奏响民族文化和谐乐章。邹铁军表示,在“十一五”期间,吉林市先后投入3500万元重建西清真寺、东清真寺;新建了满族民俗馆;扩大和修缮市朝鲜族群众艺术馆。全市6个少数民族乡镇都有文化活动中心,111个少数民族村都有文体活动室和农家书屋。较为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催生了少数民族文化的蓬勃发展。
每年,吉林市举办的各类文化文艺活动都少不了民族文化的元素:春天的开江鱼美食节上,要有满族传统的祭江仪式;七夕节放祈福河灯,要请汉族、满族河灯传人来扎制;汉族的端午节、朝鲜族的“流头节”期间,在美丽的松花江畔,各族群众载歌载舞,欢聚一堂,相互祝福;回族的开斋节、圣纪节、宰牲节,也都有精彩镜头缤纷而至。